"熬膏药这事儿啊,我奶奶干了四十多年还不敢说精通。"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看老人熬膏方的场景,到现在还冒着热气在我脑子里翻腾,那铜锅里翻腾的深褐色药汤,竹筷搅动时拉出的琥珀色丝线,晾药时满院子飘着的甜苦交织的香气,都是我记忆里最温暖的中药味。
【熬膏前的讲究活】 老辈人常说"好膏七分材",这话半点不假,去年我在秦岭采药时,跟着老药农学了辨别真伪的本事,真正的阿胶块敲起来清脆如玉石,放进手里揉捏能感觉到油脂渗透又不粘手,当归要选头茬带油圈的,摸上去润而不燥,断面有菊花纹的才是上品。
配伍更是门大学问,前年给邻居治腰腿疼,光是肉桂和川芎的比例就调试了半个月,老人家体寒要加重吴茱萸,年轻人湿热得添薏仁,这剂量差一钱味道就天差地别,现在家里还留着爷爷留下的紫檀木戥子,称药材时叮叮当当的声响,总让我想起旧时药铺的晨钟暮鼓。
【熬制秘诀藏细节】 熬膏的铜锅是我家祖传的宝贝,底厚得像个小盾牌,头遍煎药必须用山泉水,这点千万马虎不得,看着清水没过药材三寸高,用桑柴火慢慢煨着,那气泡从药材缝里往上冒的模样,活像小鱼吐泡泡。
最考验功夫的是收膏环节,当年跟师叔学艺,三宿没睡就为练这手绝活,拿根桃木棍顺着一个方向搅,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也得咬牙坚持,等到滴水成珠还不焦锅,这火候才算到家,有回我心急把火调大,结果好好的膏方成了锅巴,气得爷爷直跺脚。
【保存之道有玄机】 刚熬好的膏方浓稠得像蜂蜜,泛着玛瑙似的光泽,这时候得赶紧装进陶瓮里,底下先铺层椴树蜜隔潮,封口要用三层桑皮纸,外头再裹上青苔保湿,去年试了下玻璃罐,不到半月就长毛了,这才懂老法子有多靠谱。
存放也有讲究,得放在阴凉通风的阁子里,我特意在房梁上搭了松木架,下面垫着干艾草,有次贪方便放冰箱上层,结果冷气把膏面凝出冰花,药效足足损了三成,现在每次开罐都像揭奖状,那缓缓升起的药香能醉人半天。
这些年我走南闯北收集了二十多种熬膏古方,发现万变不离其宗——好材料遇上好耐性,上个月刚熬的那缸八珍膏,光是浸泡药材就用了九天九夜,当最后拉出的药丝能吊起铜钱时,屋里的老太太们抢着尝鲜,都说找回了乾隆年间的老味道。
要是您也想试试这门老手艺,记住三个诀窍:药材宁可多费心也别图便宜,熬制时手机电视都得关,存膏地方要比养多肉还精心,若是给病人用的,还是先去正经医馆把脉开方,咱这野路子顶多算个药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