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九虚”,这话放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里一点儿都不夸张,尤其是一到秋冬季节,不少人总感觉浑身发冷、手脚冰凉,稍微干点活就腰酸背痛、没精打采——这很可能就是身体在拉响“肾阳虚”的警报,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智慧,是怎么帮咱们把亏虚的阳气慢慢补回来的。
先说说啥叫肾阳虚,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就像身体的小太阳,负责给全身输送温暖和能量,要是这个“小太阳”火力不足,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怕冷,别人穿薄衫你觉得刚好,他却裹着厚外套还直哆嗦;晚上躺被窝半天脚还是冰的;早上起来眼泡浮肿,小便次数多还清长;男的可能出现功能减退,女的则容易痛经、宫寒不孕,这些信号凑一块儿,基本就能对上号了,不过别慌,中医调理讲究辨证施治,只要找对方法,慢慢调养就能见效。
说到治疗,中药肯定是主力军,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子有不少,像是大家熟悉的金匮肾气丸,里面用了熟地黄滋阴补肾,配上附子、肉桂这两味大热的药来温补肾阳,再加上山药、山茱萸健脾固涩,茯苓利水渗湿,泽泻泄浊,丹皮清虚热,整个方子阴阳双补,但以补阳为主,特别适合那些除了怕冷还有水肿、尿频的人,要是平时总觉得肚子胀、消化不好,可以试试右归丸,它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掉了泽泻、丹皮,加了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这些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的力量更强,更适合纯虚无邪的情况,具体用哪个方子得听大夫的,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人可能兼着脾虚,有人还带着血瘀,加减变化可多了去了。
除了吃药,食疗也是中医的一大法宝,厨房里的很多食材都是天然的好药材,比如说羊肉,性温热,能暖脾胃、补元阳,冬天炖上一锅当归生姜羊肉汤,加点黄芪、党参,喝下去从胃里暖到指尖,出一身微微的汗,特别舒服,核桃也是个好东西,每天吃两三个,既能补肾纳气,又能润肠通便,尤其适合那些肾阳虚又有便秘的朋友,还有黑芝麻、黑豆、韭菜这些黑色食物,按照五行学说,黑色入肾,经常吃点对养肾很有帮助,这里给大家支个小妙招:煮粥的时候放一把芡实、薏米,再加几颗红枣,熬成的粥绵密香甜,既能健脾祛湿,又能辅助补肾,早晚喝一碗,比单纯吃补药更容易坚持。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艾灸,这可是中医外治法里的明星项目,关元穴、命门穴、肾俞穴这几个穴位跟肾的关系最密切,关元穴位于肚脐下三寸,是元气汇聚的地方,艾灸它能激发人体的阳气;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顾名思义,这里是生命之门,主管一身的阳气;肾俞穴就在命门两侧,直接对应肾脏,每周选两三天,每个穴位灸15分钟左右,温度以皮肤微烫但不灼痛为宜,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手脚没那么凉了,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要是嫌麻烦不想自己灸,去社区医院的中医科做个督脉灸也是不错的选择,沿着脊柱铺上姜末和艾绒,整条后背都暖暖的,做完整个人轻松不少。
其实啊,真正高明的养生不在猛补,而在日积月累的好习惯,早睡早起这件事看似简单,但对护肾阳至关重要,晚上11点前入睡,让肝胆经得以休养生息,第二天早晨迎着朝阳起床,顺应天地阳气升发之势,这对恢复肾阳大有裨益,运动方面推荐温和的传统功法,太极拳、八段锦都不错,动作缓慢柔和,却能调动全身气血运行,不像剧烈运动那样耗伤津液,特别是八段锦里的“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一式,双手尽量往下够脚面,拉伸膀胱经的同时刺激肾经,每天做几分钟,胜过吃好多昂贵的保健品。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情绪管理,中医认为恐伤肾,长期处于焦虑恐惧的状态会加重肾阳虚的症状,所以遇到烦心事不妨试试深呼吸或者冥想,周末约上三五好友爬爬山、散散步,心情舒畅了,身体的气机也会跟着顺畅起来,另外要注意腰部保暖,现在年轻人喜欢露脐装、低腰裤,殊不知后腰正是肾府所在,受凉之后很容易引发腰痛、腹泻等问题,夏天吹空调的时候最好搭条薄毯子盖住腰腹,冬天更要穿上高腰的裤子,保护好这个“生命之源”。
说了这么多方法,最关键的还是要有耐心,肾阳虚不是一天形成的,调理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就像种庄稼得春播秋收,咱们的身体也需要时间慢慢修复,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变化不大,但只要你坚持三个月以上,就会发现原来苍白的脸色变得红润了,爬楼梯不再气喘吁吁,连夫妻生活的质量都有改善,更重要的是,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善是持久的,不像某些速效药物那样反弹厉害。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虽然上面介绍的方法都很安全,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比如持续头晕耳鸣、严重水肿或者心悸胸闷,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专业的中医师会根据舌象、脉象综合判断,制定最适合你的方案,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同一种病症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诱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身体信号,用正确的方法呵护健康,毕竟拥有充足的阳气,才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