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冬换季,冷空气像不要钱似的往脖子里钻,不少人开始被恼人的咳嗽缠上,尤其是那种喉咙发痒、痰白清稀、一遇凉风就咳个不停的情况,十有八九是“寒咳”找上门了,今天咱们不讲复杂的医学理论,就唠唠老祖宗传下来的几道“暖身又护肺”的中医汤方,都是厨房里常见的食材搭配,熬上一锅,全家老小都能喝出暖烘烘的好身子骨。
先说说啥叫“寒咳”,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要是您发现自己咳嗽时总感觉嗓子眼儿发凉,像含着块冰碴子;咳出来的痰颜色发白,质地清稀得像水一样;还总爱裹紧被子缩成一团,手脚冰凉,那大概率就是受寒引起的咳嗽,这种时候可千万别跟着网上瞎买川贝枇杷膏——那是针对热咳的,吃错了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寒咳就像身体里住了个“小冰块”,咱们得用温热的力量把它慢慢化开。
要说对付寒咳的经典汤方,首推“小青龙汤”,这名字听着霸气,其实配方特别接地气: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半夏、炙甘草,别被这些药名吓到,它们可是中医界的“黄金搭档”,麻黄就像给呼吸道装了个“小太阳”,能把藏在肺里的寒气往外赶;桂枝和干姜则是暖脾胃的好手,从根源上切断寒气生成的源头;半夏专门对付那些黏糊糊的白痰,就像给管道做清洁;五味子又像贴心的小管家,防止发汗太过伤正气,不过要注意,这道汤更适合体质偏壮实的人,要是平时容易出汗、手脚心发热的朋友,建议先问问大夫。
要是觉得抓药麻烦,不妨试试改良版的“葱白生姜红糖水”,取连须的葱白三根(带点根须效果更好)、老生姜五片、红糖两大勺,加两碗水煮成一碗,葱白在中医里是“通阳脉”的高手,能带着身体里的阳气往上走;生姜就不用多说了,家家户户都有的“天然感冒药”;红糖不仅调味,还能补中益气,我邻居张阿姨去年冬天得了重感冒,咳嗽得整宿睡不着觉,喝了三天这个汤,居然慢慢缓过来了,她说:“这味儿虽然冲,但喝完浑身冒热气,比吃西药舒服多了!”
还有一种特别适合小朋友的“紫苏陈皮炖梨”,选新鲜的紫苏叶十克、陈皮半个、雪梨一个,切成小块隔水炖四十分钟,紫苏叶自带清香,能发散风寒还不刺激;陈皮理气化痰,解决孩子积食导致的痰多问题;雪梨润燥生津,刚好中和前面两味的温热,我家小侄子小时候每次着凉咳嗽,他奶奶就给他煮这个,甜甜的汤汁孩子特别爱喝,一般两三天就能见效。
说到这儿得提醒大家,中医最讲究“一人一方”,同样是寒咳,有人是因为淋雨受寒,有人是因为贪吃冷饮,还有人本身脾胃虚弱招架不住外邪,所以如果喝了几天汤还没好转,或者出现发烧、黄痰等情况,一定要及时看医生,我自己就有教训,有次逞强没去医院,结果拖成了肺炎,住院挂了半个月吊瓶,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除了喝汤,日常护理也很重要,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水位没过脚踝,加点艾叶更好;白天出门记得戴围巾,护住大椎穴(脖子后面凸起的骨头下方);饮食上暂时告别西瓜、绿豆汤这些寒凉食物,多吃些山药粥、南瓜饼暖暖胃,我婆婆每年立冬都会晒几十斤萝卜干,说是“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确实有道理。
最近门诊遇到不少年轻姑娘,为了美穿露脐装冻出了咳嗽,一边输液一边后悔,其实老祖宗的智慧就藏在柴米油盐里,一碗热乎乎的汤药,既能治病又能养生,下次遇到家人咳嗽,先分清楚寒热,再对症调理,比盲目吃药管用多了,毕竟,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房是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