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治疗外伤的?这些传统智慧值得收藏!

一归堂 2025-08-13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小到厨房切菜划伤手指,大到运动时扭伤脚踝,甚至不小心摔个跟头导致淤青肿痛,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肉身之痛”,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找创可贴、消毒水或者止痛药片,但你可知,老祖宗留下的中医外治法,对付这类急慢性外伤有着独特的妙招?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中医到底是怎么治外伤的,那些看似神秘的手法背后藏着怎样的科学道理。


刚受伤时:止血+消肿=黄金急救期

当皮肤被划破或撞出包块时,最先要做的肯定是控制出血和减轻肿胀,西医常用压迫包扎的方式物理止血,而中医在此基础上多了一层“未病先防”的智慧,比如家里常备的云南白药喷雾剂,就是典型的中药制剂,喷上去凉飕飕的感觉能快速收缩血管,减少皮下渗血,要是身边没有现成的药品怎么办?老一辈人会教你揪一把新鲜的蒲公英叶子,嚼碎了敷在伤口上,利用它天然的抗菌成分防止感染;或是扯几根葱白捣烂成泥,混着少量面粉调成糊状贴在患处,既能吸走多余的组织液,又能缓解灼热感。

这里有个关键点容易被忽略:中医非常讲究辨证施治,同样是擦伤,如果是夏天蚊虫叮咬后抓挠导致的破损,往往伴随湿热邪气入侵,这时候用马齿苋煮水放凉湿敷效果特别好;若是冬天冻疮破裂,则更适合用当归、红花熬制的温通药膏涂抹,这种因地制宜的思路,正是中医灵活应对各种外伤的核心理念。


中期调理:内外兼修促愈合

过了最初的急性期,进入修复阶段就需要双管齐下了,先说外用方面,大家熟悉的狗皮膏、膏药贴可不是随便乱贴的,正宗的黑膏药里含有乳香、没药、血竭等名贵药材,通过透皮吸收直达病灶,起到活血散瘀的作用,有些老中医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调配三黄散(大黄、黄柏、黄芩),对于红肿热痛明显的炎症反应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内服汤剂更是精髓所在,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不小心崴脚之后,医生开的方子里常有桃仁、红花、川芎这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别以为只是简单的止痛,其实它们在改善局部微循环的同时,还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产生,加速受损组织的再生,如果伴有骨折,接骨木、续断、骨碎补等强筋健骨的草药就会登场,配合食疗喝点骨头汤加枸杞杜仲,比单纯补钙更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针灸疗法,很多人觉得针扎进去肯定很疼,实际上熟练医师操作起来几乎感觉不到疼痛,针对关节扭伤,选取阿是穴(痛点)配合阳陵泉、绝骨等穴位,轻转提插几下就能明显感觉到紧绷的肌肉松弛下来,艾灸也是个宝,特别是对于陈年旧伤留下的隐痛,隔姜灸或者艾条悬灸能深层温煦经络,把潜伏在体内的寒湿之气逼出来。


后期康复:功能锻炼不可少

等到伤口结痂脱落,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中医特别强调“动静结合”的康复原则,以手腕挫伤为例,刚开始要用木板固定制动,防止二次损伤;一周后就要开始循序渐进地做握拳伸展动作,配合海桐皮汤熏洗患处,既软化瘢痕又恢复灵活性,太极拳里的云手动作、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都是很好的康复训练项目,通过缓慢柔和的运动唤醒沉睡的肌群。

这个阶段还可以尝试拔罐走罐,沿着膀胱经来回推动火罐,能看到紫红色的痧斑逐渐浮现,这是体内瘀滞排出的表现,每周一次持续一个月,很多长期酸痛的患者会发现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具体频率要根据体质调整,气血虚弱的人不宜过度发汗耗气。


特殊情况:烧烫伤与动物致伤的特殊处理

遇到开水烫伤或者宠物抓伤,中医也有独门绝技,轻度烧伤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是对的,但如果起水泡了,千万不要自行挑破!可以用芝麻油调和少许冰片外涂,既能降温又能保护创面,严重的Ⅱ度以上烧伤建议及时就医,但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用干净的纱布浸满金银花露覆盖伤口,能起到临时抑菌的作用。

被猫狗咬伤除了规范接种疫苗外,中医主张早期排毒为主,可用七叶一枝花研末醋调外敷,同时煎服五味消毒饮加减方剂,记住一定要彻底清洗伤口,最好用肥皂水反复冲刷十五分钟以上,这点中西医达成共识。


日常防护:治未病胜于治已病

说到底,最好的治疗是不受伤,中医养生之道告诉我们,平时多按揉足三里、阳陵泉等保健穴位,增强机体抗打击能力;饮食多吃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银耳羹,保持皮肤弹性;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活动,穿戴合适的护具,就像给汽车做保养一样,身体也需要定期维护才能经得起意外考验。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