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的最见不得孩子喉咙里呼哧呼哧响着痰音,小脸憋得通红却咳不出来的样子,每次听到那声嘶力竭的咳嗽声,恨不得替孩子受这份罪,西医雾化虽快但总担心副作用,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医智慧对付小儿痰症特别拿手,今天就给各位宝爸宝妈们掏心窝子分享几个亲测有效的居家调理法。
【认清痰从哪里来】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嗓子眼儿里的痰就是感冒引起的,其实中医讲究"脾为生痰之源",现在的孩子普遍脾胃娇嫩,冰淇淋冷饮随便吃,积食没消化完就堆出黏糊糊的痰液,就像家里下水道堵了会返臭水一样,脾胃运化不好就会往上泛痰,还有一种情况是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原本清稀的白痰变成黄稠的脓痰,这时候单纯止咳反而适得其反。
观察晨起时的痰色最能判断体质:清水样的稀白痰多属寒证,适合温肺化痰;粘稠发黄的浓痰则是热象,需要清热润燥,要是孩子总爱舔嘴唇、大便干结,大概率属于燥痰体质,调理方向就完全不一样了。
【厨房里的祛痰法宝】
说起食疗方子,首推陈皮雪梨汤,选三年以上的新会陈皮3克(药店能买到),搭配半个雪花梨,加两碗水煮成一碗,这道甜品般的药膳既能理气健脾,又能润燥化痰,我家二宝上次支气管炎恢复期连喝三天,明显感觉痰鸣音减轻了很多,注意梨核一定要去掉,不然太寒凉容易拉肚子。
秋冬季节必备的金桔酱也是好东西,把金桔洗净盐水泡半小时,连皮带肉打碎后加少量蜂蜜熬制,每天早晚舀一勺冲温水给孩子喝,酸甜开胃还能化解气管里的顽痰,不过一岁以内的宝宝要稀释淡些,防止糖分过高刺激咽喉。
最经典的川贝炖雪梨可不是随便做的,真正起作用的是那颗小小的川贝母,要把整颗碾碎才能析出有效成分,记得选用松潘产的松贝母,配上银耳和枸杞,小火慢炖出的汤汁像琥珀色蜜露,对阴虚久咳的孩子特别见效。
【手上功夫显神通】
小儿推拿堪称绿色疗法典范,这几个穴位新手爸妈也能轻松掌握,掌小横纹就在手掌面小指根下方那条细纹处,用拇指指腹从指尖往手腕方向推200次,能明显感觉到局部发热最好,丰隆穴在外踝尖向上八横指的位置,找到痛点后按揉三分钟,这是中医公认的"治痰要穴"。
拍背排痰也有讲究技巧,让孩子趴在大腿上呈头低脚高位,手心弓起来呈空心状,沿着脊柱两侧由下往上叩击,重点照顾肩胛骨区域,这里分布着许多与肺部相连的经络,记得动作要轻柔快速,像下雨点般密集但不用力过猛。
还有个鲜为人知的好办法——搓囟门,婴儿头顶那块柔软跳动的前囟门,用食指蘸取少量薄荷精油轻轻打圈按摩,能有效缓解鼻塞流涕伴随的痰多症状,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不会吐痰的小月龄宝宝。
【中药泡脚驱寒邪】
晚上睡前给孩子泡泡脚大有学问,艾叶15克加上紫苏叶10克,煮开后晾到40度左右泡脚,水位没过脚踝即可,这两种药材组合既能发散体表寒气,又能通过足底反射区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泡得微微出汗时赶紧擦干穿袜,第二天你会发现孩子呼吸声都清爽多了。
对于顽固性痰多的患儿,可以试试改良版的三子养亲汤泡脚方:炒莱菔子6克、炒白芥子6克、炒苏子6克,纱布包好煮水兑入温水,这个经典古方原本是内服剂,改成外用同样有效,尤其适合抗拒吃药的孩子。
【生活细节要注意】
饮食禁忌比吃药更重要,痰多期间坚决杜绝牛奶制品、甜食和油炸食品,这些都会助湿生痰,推荐多吃白萝卜、冬瓜、薏米等利湿食材,蒸南瓜既是主食又能补益脾气,有些老人总爱给孩子喂肉汤"补身体",殊不知肥腻汤水正是生痰源头。
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最适宜,干燥空气会加重痰液粘稠度,可以在暖气片上搭块湿毛巾,或者使用冷蒸发式加湿器,记住每天都要开窗通风,污浊的空气环境会让痰液更难排出。
看着孩子终于能顺畅呼吸,不再被痰液困扰的模样,当父母的心里别提多踏实了,这些传承千年的中医智慧不需要复杂仪器,只要用心观察、耐心调理,就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度过难关,如果发现孩子持续高烧、精神萎靡或者痰中带血,一定要及时就医排查肺炎等严重情况,养育孩子就像培育幼苗,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懂得适时修剪呵护,愿每个宝贝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