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门诊遇到不少家长带着浑身红疹的孩子来看病,其中很多都被诊断为风疹,作为扎根临床多年的中医大夫,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内科对付这种常见出疹性疾病的独特思路,重点说说那些传承千年的经典方剂怎么用。
认识风疹:不只是简单的皮肤病
西医说的风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中医眼里可没这么简单,我们讲究"审证求因",发现长红疹只是表象,背后藏着人体阴阳失衡的大问题,小孩子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外感风热时邪最容易侵袭肺卫,就像春天突然刮起的大风,把身体表面的防护屏障吹得七零八落,这时候皮肤上冒出星星点点的淡红色斑丘疹,往往还伴随着发热、咳嗽、耳后淋巴结肿大这些典型表现。
记得有个小患者明明,刚来的时候全身布满针尖大小的红点,体温38.5℃,嗓子疼得直哭,他妈妈特别着急:“这是不是过敏啊?”我仔细查看舌苔薄黄,脉象浮数,典型的风热犯表证候,这种情况在春冬季节特别多见,尤其是幼儿园小朋友扎堆的地方,一个传染一大片。
经典方剂大盘点:对症下药有讲究
(一)银翘散加减:驱散风热第一方
说到治疗风疹初期,首推《温病条辨》里的银翘散,这个方子就像给身体开窗通风,把郁积的热毒排出去,金银花、连翘这对黄金搭档专门清理上焦热毒,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特别拿手,再加上桔梗宣肺利咽,芦根生津止渴,对于刚发病时的发热、咽痛、皮疹初现效果特别好。
去年春天接诊过一个4岁女孩朵朵,她当时的情况很典型:低烧两天后全身起疹,瘙痒明显但不敢抓挠,眼睛结膜充血,我用银翘散原方基础上加了蝉蜕6克祛风止痒,浮萍9克透疹外出,三副药下去,疹子慢慢消退,也没留下色素沉着,这里要注意煎煮方法,解表药不宜久煎,大火烧开转小火15分钟就行。
(二)透疹凉解汤:重症风疹救星
要是碰到高热不退、烦躁口渴、疹色深红甚至紫暗的情况,就得请出透疹凉解汤了,这个方子是近代名医经验方,桑叶、菊花清肝明目,赤芍、丹皮凉血活血,紫草更是透疹高手,特别是有些孩子会出现牙龈出血、鼻腔干燥带血丝,说明热入营血,这时候加些生地黄、玄参能收到奇效。
前阵子有个初中生小林,因为打篮球出汗后吹空调得了风疹,来看诊时体温高达39.8℃,胸背部密集分布融合成片的红斑,舌尖红得像草莓,我果断开了透疹凉解汤加大青叶15克、板蓝根12克清热解毒,叮嘱他家眷注意观察,如果服药后汗出热不解,要及时复诊调整处方,果然第二天体温降到38℃,疹子开始变淡。
(三)消风散改良版:慢性反复发作者的福音
有些体质敏感的孩子,每到季节交替就反复起疹子,虽然不像急性期那么严重,但也折腾人,这时我会考虑用消风散打底,去掉过于温燥的药物,保留当归养血润燥,胡麻仁滋阴,配上白鲜皮、地肤子专攻皮肤瘙痒,这类调理方通常需要服用两周左右,配合饮食禁忌慢慢改善体质。
用药秘诀:细节决定疗效
老祖宗留下的方子虽好,但绝不能照搬硬套,就拿剂量来说,给3岁小孩开药和10岁少年完全不一样,一般幼儿用量是成人量的1/3~1/2,学龄儿童可以用到2/3,药材选择也有门道,现在药店卖的连翘分青翘和老翘,前者长于透热达表,后者偏于清心泻火,治疗风疹当然选青翘更好。
煎药技巧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大有学问,像薄荷、荆芥穗这些含挥发油的成分,应该关火前5分钟再下锅;石膏这类矿物药要先煎半小时才能析出有效成分,告诉家长们个小窍门:煎好的药液放凉至40℃左右服用最合适,既不会刺激咽喉,又能保证药效。
家庭护理要点:三分治七分养
药物治疗只是一方面,生活起居同样重要,患病期间要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床单被罩勤换洗,饮食上坚决忌口发物,海鲜、羊肉、韭菜这些统统不能吃,多吃绿豆粥、冬瓜汤帮助排毒,有个简单有效的外治法:用马齿苋捣烂取汁兑温水擦洗患处,既能消炎又能止痒。
预防复发更是关键,每年春秋两季可以带孩子去做小儿推拿,补脾经、揉足三里增强体质,平时适当吃点玉屏风颗粒,就像给身体穿上隐形防护服,记得有位细心的妈妈坚持记录孩子的发病规律,发现每次考试压力大都会诱发,后来通过心理疏导配合中药调理,两年都没再犯过。
特殊情况处理:这些雷区别踩
临床上遇到过几个教训深刻的案例:有个家长自行给孩子喂成人剂量的抗病毒口服液,结果导致腹泻不止;还有个老人迷信偏方,用艾叶煮水熏蒸,反而加重了皮肤充血,在这里郑重提醒:孕妇患风疹可能影响胎儿,必须立即就医;成年人出现关节疼痛持续不退,要警惕并发症的可能。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思想就一句话:治病必求于本,风疹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卫气营血各个层面,作为中医人,既要会用古方,更要懂得灵活变通,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建议大家先找专业医师辨证,别急着自己当医生,毕竟,适合别人的方子不一定适合你,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