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总觉得身体不对劲——手脚常年冰凉像揣着两块冰砖,小腹一吹风就隐隐作痛,来月经时痛经到打滚儿……这些其实都可能跟中医说的“寒邪入侵”有关!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讲,中医眼里的“寒”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科学地把它赶出去。
第一步:搞懂你中的是哪种“寒”
中医讲的“寒”可不是简单一句怕冷能概括完的,它分成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外来的“实寒”,另一种是自身阳气不足导致的“虚寒”,这俩虽然都让人感觉冷飕飕的,但根源完全不同。
实寒就像突然被浇了盆冷水,通常是因为短时间受凉引起的,比如夏天空调直吹后背、冬天穿露脚踝的裤子、贪吃冰淇淋喝冰镇饮料,这种寒气会直接冻住经络气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局部剧烈疼痛——被冷风吹过的关节刺痛难忍,吃坏肚子后肠胃绞着疼,女生经期吃太多生冷食物引发的剧烈腹痛都属于这类,这时候摸脉搏会发现跳动特别有力,舌头颜色偏淡白。
虚寒则是慢性消耗战的结果,多见于长期熬夜加班、过度劳累的人群,特别是35岁以后身体机能走下坡路的朋友,这类人往往一年四季都怕冷,别人穿薄衫他要裹羽绒服,稍微吃点凉东西就拉肚子,脸色总是白白胖胖没血色,他们的脉象通常比较沉细无力,舌苔发白且湿润,边缘可能有齿痕,很多慢性病患者,像慢性胃炎、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的人,大多属于虚寒体质。
第二步:对症下药才有效果
知道了自己是哪种寒,才能精准打击,下面这几个方法亲测有效,大家可以根据情况组合使用。
▶ 厨房里的驱寒神器
老祖宗传下来的食疗方子既安全又方便,关键要坚持吃才有效果,每天早上煮碗热乎乎的生姜红枣茶是个不错的选择:带皮生姜切五片(带皮更能散寒),配上三五颗掰开的红枣,加水煮十分钟,如果容易上火可以在锅里焖一会儿再喝,这个方法特别适合那些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但是又不敢乱吃药的朋友。
要是已经出现明显不适,可以试试升级版的当归生姜羊肉汤,选半斤新鲜羊腿肉(一定要带骨的最好),搭配当归15克、生姜30克、枸杞一小把,先把羊肉焯水去血沫,所有材料放进砂锅小火慢炖两小时,每周喝两次,连续喝一个月,很多多年老寒腿都有改善,不过要注意感冒发烧期间暂停食用。
▶ 中药界的暖宝宝们
对于顽固性的寒症,有时候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常用的温阳药材有很多,这里给大家捋几个好用的:
- 附子堪称回阳救逆第一猛将,适合那种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觉得冷的重症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干姜比日常吃的生姜药性更强,擅长温暖脾胃,经常腹泻便溏的人可以用它泡水喝;
- 肉桂粉每天早晨撒一点点在粥里,慢慢调理肾阳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
-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的方法也很受欢迎,睡前取少量粉末用醋调成糊状,贴在脚底这个位置,第二天揭下来会发现排出很多湿气。
特别强调下,中药不是零食不能随便吃!特别是孕妇、高血压患者,用药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师。
▶ 手上功夫也能祛寒
除了吃喝之外,我们自己在家就能操作的几个小动作也非常管用:
搓八髎穴:把手心搓热后放在骶骨上方的八个凹陷处快速摩擦,直到局部发热为止,这里是盆腔气血汇聚的地方,坚持做能有效缓解宫寒痛经;
艾灸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的位置,点燃艾条悬停在距离皮肤三厘米左右的高度熏烤,以感觉到温热不烫为宜,每次灸十五到二十分钟,尤其在三伏天进行冬病夏治的效果特别好;
泡脚加点料:晚上临睡前用40度左右的热水泡脚,水里可以加点艾叶、花椒或者生姜片,水位最好漫过脚踝三阴交的位置,泡到微微出汗就可以擦干了,记住刚吃完饭不要马上泡,饭后一小时再开始。
第三步:防患于未然更重要
赶走现有的寒气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防护网防止新的寒邪入侵,以下几点千万记住:
✅ 护住关键部位:脖子后面的大椎穴、腰部命门穴、脚踝三阴交这三个地方最容易进寒气,出门在外务必做好保暖措施;
✅ 告别不良习惯:尽量减少饮用低于体温的饮品,包括所谓的“养生果蔬汁”;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更换干爽衣物;
✅ 顺应四时养生:春天多吃韭菜香椿升发阳气,夏天适当吃点苦瓜平衡心火,秋天喝点梨汤润燥,冬天自然是进补的好时机;
✅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低落会导致肝郁克脾土,影响消化吸收功能,间接加重寒湿体质,没事听听音乐散散步,比吃什么补品都强。
说了这么多方法,核心原则就是要有耐心,中医调理讲究循序渐进,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把陈年的寒气全部清除干净,建议大家先从最简单的饮食起居做起,配合适当的外治法,一般坚持三个月左右就会感受到明显变化,当然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还是要找正规中医院面诊,毕竟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驱寒方案,早日恢复暖暖的身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