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明四肢不算胖,可偏偏腰两侧像吹气球似的鼓起两坨肉,远看像系着救生圈,近看又像是挂着两个小沙包,这种顽固的“腰两侧肥”简直成了很多人的心病,穿稍微紧身点的衣服就原形毕露,既影响美观又让人焦虑,其实在中医看来,这可不是简单的脂肪堆积,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说说,为什么你的腰两侧特别容易囤积赘肉。
第一条经络堵了:带脉失守是元凶
要说腰两侧肥胖的根源,首当其冲的就是带脉不通,中医讲“束腰为带”,带脉就像一条隐形的腰带环绕腰间,专门负责约束纵行的经脉,如果把人体比作一栋楼,带脉就是加固楼层的钢筋,一旦它松弛无力,整栋楼的结构就会摇晃,现代人长期久坐不动,骨盆周围的气血循环变慢,带脉就像生锈的链条逐渐僵硬,原本该被运走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都淤积在腰腹交界处,慢慢就形成了厚厚的“游泳圈”。
很多姑娘明明吃得不多却瘦不下腰,很可能就是带脉堵塞的典型表现,这类人往往还伴有大便黏马桶、白带增多、经期前后腰部酸胀等症状,想要疏通带脉,每天睡前平躺床上,双手搓热后沿着肋骨下缘向两侧推按,重点按压章门穴(位于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下方),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腰线开始变得清晰,连带着消化功能都会改善。
第二条根子在脾胃:水谷精微变痰浊
中医常说“肥人多痰湿”,这里的“痰”可不是指咳嗽出来的痰液,而是体内无法运化的代谢垃圾,当我们暴饮暴食、嗜食生冷甜腻时,脾胃就像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根本来不及处理这么多营养物质,这些未被转化的水谷精微物质,就会变成黏糊糊的“痰湿”,顺着经络流窜到身体各处,而腰腹部作为全身最低洼的部位,自然成了痰湿的聚集地。
观察这类体质的人,除了腰粗之外,通常还有以下特征:早上起床眼皮浮肿、舌头边缘有齿痕、稍微吃点东西就腹胀、大便总是不成形,调理的关键是要唤醒脾胃功能,早餐可以煮碗陈皮茯苓粥,午餐搭配炒薏米+白扁豆,晚餐用山药炖排骨代替油腻汤品,特别注意要少吃冰淇淋、奶茶这类寒凉甜食,它们会进一步损伤脾阳,加重痰湿生成。
第三条情绪也在作怪:肝郁气滞造淤堵
现代人压力大、爱生闷气,这些负面情绪都会直接影响肝脏疏泄功能,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就像交通警察指挥车辆通行,如果肝气郁结,全身的气血运行都会堵车,特别是女性,经期前乳房胀痛、莫名发火、失眠多梦,这些都是肝郁的表现,当气机不畅时,血液运行也会受阻,形成血瘀,新产生的脂肪细胞更容易附着在已经淤堵的部位。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是脾气急躁的人,腰两侧的肉摸起来越硬实;而性格内向压抑的人,这里的肉反而松软下垂,这说明不同类型的情绪问题会导致不同的病理产物,建议大家每天抽十分钟做“蝴蝶式”拉伸:坐姿屈膝,脚掌相对贴近身体,双手握住脚踝轻轻上下抖动,这个动作能很好地舒展肝经,配合玫瑰花茶疏肝理气,坚持下来对消除腰侧赘肉很有帮助。
第四条冷热失衡:空调房催生寒湿体质
现在的年轻人夏天整天待在空调房里,冬天又穿着露脐装赶时髦,这种冷热交替的环境最伤阳气,中医讲“寒主收引”,低温会让局部血液循环变差,为了抵御寒冷,身体会自动储存更多脂肪作为保温层,尤其是腰腹部位离心脏较远,本身就属于血液循环的末梢区域,遇到冷刺激更容易形成“冰镇西瓜效应”——表面看着结实,内里全是寒湿凝结的冰块。
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到秋冬季节腰围就莫名增大,或者用手摸腰两侧感觉温度比其他地方低,那就要注意驱寒除湿了,推荐每周泡两次艾叶生姜浴,水温控制在40℃左右,泡到微微出汗即可,平时可以用盐袋热敷命门穴(后腰正中线)和八髎穴(骶骨上方凹陷处),这两个穴位就像身体的小火炉,能有效驱散腰腹寒气。
第五条作息紊乱:熬夜透支肾精
别以为只有中年人才会肾虚,现在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小伙子们因为熬夜追剧、打游戏导致的“隐性肾虚”比比皆是,中医说“腰为肾之府”,肾脏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同时也参与水液代谢,长期熬夜会过度消耗肾精,导致封藏能力下降,本该向下走的废水废渣反而滞留在腰部。
这类人的典型表现是:黑眼圈重、耳鸣健忘、稍微干点活就腰膝酸软,想要补肾固本,首先要调整作息时间,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食疗方面可以选择黑色食物入肾,比如黑芝麻核桃糊、黑豆枸杞粥,还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每天早晚各叩击后腰36下,力度以感到微微震动为宜,长期坚持能增强肾功能。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腰两侧的赘肉其实是身体给你写的一封求助信,与其疯狂节食伤害身体,不如对照上面说的五条原因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记住中医调理讲究“三分治七分养”,无论是敲带脉、喝祛湿茶还是调整作息,都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下次照镜子的时候别光盯着秤上的数字,多观察观察自己的身体状态,毕竟健康美丽的身材从来都不是饿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