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些突如其来的小状况让人手忙脚乱,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鼻腔里就涌出温热的鲜血——这种场景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尤其是换季干燥时,或是熬夜上火后,鼻子突然流血的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仰头、塞纸巾,但这些做法其实暗藏风险,今天咱们就聊聊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智慧,看看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老办法,如何巧妙应对鼻子出血的问题。
为啥好好的会流鼻血?
在说解决办法之前,咱得先弄明白为啥会流鼻血,西医角度来说,鼻腔黏膜薄如蝉翼,里面密布着毛细血管网,稍微受点刺激就容易破裂,像是空气太干、用力抠鼻子、血压波动大,甚至是打个喷嚏都可能引发出血,而中医看这个问题更讲究整体观念,认为“脾统血”“肝藏血”,如果体内有热邪上攻,或者气血运行不畅,就像水管压力过大,薄弱的地方(比如鼻腔)就会“爆开”,特别是小朋友属纯阳之体,稍不注意积食化热,更容易出现鼻衄;成年人则多与熬夜伤阴、辛辣饮食有关。
应急处理:这几个动作比仰头更安全
发现鼻子出血时,很多人本能地往后仰头,以为这样能止血,其实这是个误区!血液倒流进咽喉,轻则引起呛咳不适,重则可能误吸入气管造成危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身体微微前倾,用手指轻轻捏住鼻翼两侧软骨部位(注意不是硬邦邦的鼻梁骨),持续压迫5-10分钟,这时候可以配合冷敷法:用湿毛巾包着冰块敷在前额或后颈处,低温能让血管收缩,帮助快速止血。
有个老中医教我的小窍门特别灵验——按压迎香穴,这个穴位就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左右各有一处,用食指指腹轻轻打圈按揉,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宜,往往刚按几下就能感觉到血流速度减缓,原理很简单,迎香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中医说“面口合谷收”,刺激这个穴位能调节局部气血运行,相当于给失控的“水龙头”拧紧阀门。
祖辈传下的止血妙方
要说最接地气的还得数厨房里就能找到的材料,记得小时候奶奶总说:“流鼻血了?快去摘片新鲜的荷叶揉出汁来滴鼻子!”后来才知道,荷叶性凉味甘,清热凉血的效果特别好,具体用法很简单:取新鲜荷叶一张洗净,剪成小块捣烂取汁,用棉签蘸取少量滴入出血侧鼻孔,每天3次,连用两三天就能见效,要是没有新鲜荷叶,药店买的干荷叶泡水喝也有帮助。
还有个家传秘方是用白茅根煮水,白茅根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中医眼里的“止血良药”,抓一把白茅根(大约30克),加水煮沸后小火慢炖20分钟,滤掉渣滓当茶饮,味道微甜带点青草香,小孩子也能接受,现代研究发现,白茅根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确实具有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不过要注意,脾胃虚寒的人喝了可能会拉肚子,这种情况可以加点生姜片中和。
日常调理:从根源上预防反复出血
真正懂养生的人都明白,与其等到出血了再补救,不如平时做好预防,中医特别强调“治未病”,对于经常流鼻血的朋友,可以试试这几个调理方向:
润燥养阴,秋冬季节空气干燥,可以在卧室放盆清水,或者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40%-60%,饮食上多吃银耳羹、雪梨汤这类滋阴润燥的食物,有个经典搭配叫“玉竹沙参老鸭汤”,每周喝上一次,既能补益气血又不会过于滋腻,做法也不复杂:半只老鸭焯水后,加入玉竹15克、沙参20克、枸杞10克,慢火炖两小时即可。
疏肝理气,现代人压力大,情绪波动容易导致肝火上炎,表现为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这些都可能诱发鼻出血,平时可以用玫瑰花+菊花泡茶喝,玫瑰花疏肝解郁,菊花清肝明目,两者搭配既好喝又养生,如果最近总觉得胸闷胁胀,还可以加点陈皮一起冲泡。
最后别忘了健脾统血,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的人往往伴有面色萎黄、乏力没精神,这样的人伤口愈合慢,也容易反复出血,四神汤就是个很好的选择: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15克,加上适量猪肉或排骨,煲出来的汤清香甘甜,特别适合全家人一起喝。
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虽然大部分鼻出血通过家庭护理都能解决,但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千万不可大意:一是出血量很大,短时间内浸透整张卫生纸;二是连续三天以上每天都有出血;三是伴有头晕心慌、皮肤瘀斑等症状;四是中老年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鼻出血,这些可能是高血压危象、血液疾病甚至肿瘤的信号,必须尽快到医院做详细检查。
说到这里想起邻居张大爷的事,去年冬天他晨练回来突然大量流鼻血,以为是上火没在意,结果拖了两天才去医院,一查竟是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破裂,所以大家记住:偶尔一次少量出血不用慌,但反复发作或者量大的情况,一定要重视起来。
其实对付鼻出血这件事,就像管理家里的水龙头——既要准备应急工具箱,也要定期检修管道,老中医留下的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千百年的生活智慧,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不妨试试这些土法子,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啦,平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根本,毕竟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