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十人九腰疼”,这话真不是夸张,现在不管是久坐办公室的白领,还是干体力活的工人,甚至是天天带娃的老母亲,都被腰痛折腾得够呛,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简称“腰突”),发作起来像有人拿锤子往腰眼里砸,严重时连路都走不利索,西医的办法大多集中在止痛消炎上,可总有人担心副作用;其实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对付这种慢性病自有一套精妙的门道——辨证论治,今天就给大家掰开揉碎讲讲这其中的学问。
为啥同样是腰突,有人怕冷有人爱出汗?先搞懂你的体质密码
中医看腰突可不像拍片子那么简单,光知道骨头错位不够,还得摸脉象、看舌苔、问症状,才能找准背后的“元凶”,就像同样的感冒,有人发烧流黄鼻涕是风热,有人浑身发冷清涕直流是风寒,腰突也分好几种类型,对症下药才有效。
最常见的一种是气滞血瘀型,这类朋友往往疼得特别剧烈,腰部像被绳子捆住一样僵硬,稍微动一下就钻心地疼,晚上睡觉翻个身都能疼醒,仔细看他们的舌头,边缘可能有紫暗色的小点点,舌底的静脉又粗又黑,这都是血液淤堵的信号,他们平时性格比较急躁,情绪波动大的时候疼痛还会加重,因为肝郁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还有一种是寒湿痹阻型,这些人最怕阴雨天,一到梅雨季或者空调房里待久了,腰部就跟灌了铅似的沉重酸痛,用手捂着能稍微缓解,他们的大便常常黏马桶,早上起床总觉得嗓子眼儿有痰糊着,伸出舌头一看,白白腻腻的一层厚苔,这种情况多是因为长期住在潮湿环境,或者夏天贪凉对着腰吹空调造成的。
要是发现腰部隐隐作痛,伴有灼热感,小便颜色深黄甚至发红,那就要小心湿热蕴结型了,这类人容易口干口苦,脸上油光满面,长痘痘也是常事,特别是南方湿热地区的朋友,如果饮食再不注意,爱吃烧烤啤酒,湿热就会趁机侵袭腰椎。
当然也有虚证的情况,比如肝肾亏虚型,这类患者的疼痛相对缓和,但迁延不愈,站着坐着都难受,还总感觉腿脚发软没力气,年纪大些的人常见这种情况,毕竟“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不足就像房子地基不稳,筋骨自然容易出问题,他们可能还有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的表现,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中医治病像配钥匙:不同证型对应不同的解决方案
知道了自己是哪种类型,接下来就是针对性治疗了,中医讲究“君臣佐使”,用药如同调配鸡尾酒,每味药材都有它的角色。
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急性发作期,医生通常会开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这些活血化瘀的经典组合必不可少,加上川芎行气活血,没药、乳香专门对付跌打损伤引起的剧痛,有些老中医还会加几克全蝎或蜈蚣,这两味虫类药走窜力强,能把深层的血瘀化开,配合外用的话,可以用艾叶煮水热敷,利用温热之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寒湿痹阻型的治疗重点在于温经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是个经典方子,里面的独活专攻下半身风湿,细辛驱散藏在关节里的寒气,再加上茯苓、白术健脾祛湿,从根源上切断湿气来源,这时候做艾灸特别好,选命门、肾俞、委中等穴位,点燃艾条悬灸,让热量慢慢渗透进肌肉深层,就像给冻僵的土地解冻一样。
湿热蕴结型则需要清热利湿为主,四妙丸在此基础上变化很大,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下焦湿热,薏苡仁既能排湿又能舒筋缓急,饮食上一定要忌口,火锅麻辣烫暂时告别,多吃冬瓜、丝瓜、绿豆汤这类清凉利尿的食物,拔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膀胱经走罐,能看到紫红色的痧出来,说明湿热正在往外排。
肝肾亏虚型就要慢慢调养了,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减,熟地黄补肾填精,山茱萸补益肝肾,杜仲、续断强壮腰膝,平时可以多吃黑芝麻、核桃、桑葚这些黑色食物,它们入肾经,能帮助修复受损的筋骨,太极拳、八段锦这类柔和的运动特别适合,通过缓慢拉伸增强腰背肌肉力量,又不会增加负担。
三分治七分养:日常保健做好这几点,复发率大大降低
很多腰突患者都有一个误区,觉得症状消失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中医特别强调“治未病”,康复后的保养同样重要。
睡姿问题,建议仰卧时在膝盖下方垫个小枕头,让腰椎保持生理曲度;侧卧的话,双腿之间夹个薄被子,避免骨盆倾斜压迫神经,床垫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适中的棕垫或记忆棉床垫最好。
穿衣保暖也很关键,尤其是秋冬季节,后腰部位很容易受凉,可以贴身穿件马甲,或者系个护腰,夏天别看天气热,空调房里还是要备件外套,神仙也怕脑后风”。
锻炼方面推荐游泳和平板支撑,水的浮力能减轻腰椎压力,蛙泳时抬头换气的瞬间还能锻炼颈部肌肉;平板支撑则能强化核心肌群,给腰椎提供更好的支撑,刚开始做的时候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最重要。
饮食调理也要跟上,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食材:血瘀体质多吃山楂、玫瑰花茶;寒湿重的试试生姜红糖水;湿热体质喝荷叶粥;肝肾阴虚的炖点枸杞银耳羹,总之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了吧?腰突不是简单的骨头问题,而是整个身体的失衡状态,与其盲目跟风吃药,不如找个靠谱的中医师好好把脉诊断,每个人的体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的灵丹妙药未必适合你,只有找到自己发病的根源,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