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杏林薪火传—探访北京中医院里贺普仁先生的嫡传弟子

一归堂 2025-08-13 科普健康 1620 0
A⁺AA⁻

推开北京某家老牌中医院门诊室的门,扑面而来的不是刺鼻的消毒水味,而是淡淡的艾草香混着墨汁未干的药方气息,诊室里坐着位鬓角微霜的中年医师,他执笔开方时手腕轻转的姿态,恍惚间让人想起四十年前那位在针灸界掀起惊涛骇浪的国医大师贺普仁,没错,眼前这位正是当年跟着贺老抄方、研穴、悟道的嫡传弟子,如今已成为这家三甲医院中医科的中流砥柱。

说起贺普仁先生,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这位将火针疗法发扬光大的针灸泰斗,生前总爱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揣着磨得发亮的银针包,穿梭在病房与诊室之间,他的弟子们至今记得先生常说的那句话:“针尖虽小,却能撬动人体阴阳的大乾坤。”这话像颗种子,深深埋在了年轻学徒们的心里,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徒弟,当年还是毛头小伙时,就敢在寒冬腊月天,跟着先生去郊区义诊,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他冻得手指发僵,却死死盯着先生如何用烧红的细针快速刺入穴位,那团跳跃的火焰映着师徒二人专注的脸庞,成了他学医生涯最鲜活的启蒙课。

刚拜师那会儿,小伙子没少吃苦头,贺老有个规矩,新收的徒弟必须先练三年基本功——认准三百多个常用穴位不算本事,得蒙着眼也能摸到;扎针讲究“稳准轻快”,棉球上练习进针的角度和力度,直到能把薄如蝉翼的宣纸穿透而不带起丝毫纤维,最难忘的是夏天练艾灸,闷热的屋子里飘满艾烟,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手里的艾条稍不留神就会烫到皮肤,可每当看见先生亲自示范时,八十高龄仍能稳稳握住灸具,目光如炬地观察着患者神色变化,他就咬着牙坚持下来,后来才明白,这些看似枯燥的训练,实则是在打磨医者的定力与敏锐度。

真正让年轻人开窍的,是一次特殊的跟诊经历,那是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急诊送来位剧烈腹痛的患者,各项检查显示并无器质性病变,西医建议留观观察,贺老搭过脉后,突然抓起桌上的三棱针,在患者耳尖快速点刺放血,几乎就在血珠渗出的瞬间,病人长舒一口气,疼痛竟奇迹般缓解了。“这是典型的‘气滞血瘀’,耳尖属肝经所主,放血即是给郁结之气开扇窗。”先生事后的讲解,让徒弟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中医“简验便廉”的魅力,从此他养成了个习惯,每次接诊都要仔细观察患者舌象、面色,甚至指甲上的半月痕,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藏着疾病的关键线索。

随着年岁渐长,这位徒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他把贺老传授的火针技术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温通调衡”疗法,有个患冻结肩多年的阿姨,胳膊疼得连梳头都困难,常规治疗见效甚微的情况下,他采用改良后的火针配合动态松解手法,仅仅三次治疗就让患者恢复了抬臂功能,还有位长期失眠的年轻人,四处求医无效,他在传统安神方基础上加入疏肝理气的药材,配合耳穴压豆,两周后患者终于睡上了安稳觉,这些看似神奇的疗效背后,是对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如今坐在明亮整洁的诊室里,当年的青涩学徒已成患者口中的“神医”,但他始终记得先生临终前的嘱托:“中医的根在民间,魂在临床。”每逢周末,他还会带着团队去社区义诊,手把手教居民按揉保健穴位,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他总是悄悄垫付药费,诊桌上摆着的那套已经包浆的针灸铜人模型,见证着他从学徒到专家的成长历程,偶尔会有年轻医生请教秘诀,他总是笑着指指墙上悬挂的贺老遗像:“看见没?老先生的眼睛永远盯着我们呢。”

在这个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有人质疑传统中医的生存空间,但在这家承载着百年历史的中医院里,像他这样的传承者们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守住辨证论治的核心,把握时代脉搏的创新,古老的中医药依然能在现代社会绽放异彩,每当看到患者带着笑容走出诊室,他就仿佛看见贺老欣慰的笑容——那份对中医事业的赤诚之心,就这样代代相传,生生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