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一到换季时候,总有人被突如其来的伤寒感冒撂倒——浑身发冷像掉进冰窟窿,脑袋昏沉似裹着湿棉絮,鼻子也不通气,咳嗽起来肺都要咳出来了,这时候要是光靠多喝热水硬扛,没准儿小毛病拖成大问题!其实咱老祖宗留下的中医智慧早就给安排明白了,针对不同阶段的伤寒感冒,各有一套对症的中药方剂,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明白,关键时候真能救命!
先搞懂啥是“伤寒感冒”?可不是简单冻着了!
很多人觉得受凉打喷嚏就是普通感冒,但在中医眼里,这叫“外感风寒”,属于广义上的伤寒范畴,它的典型表现特别明显:怕冷比发烧更厉害(哪怕体温已经38℃,还是觉得盖三床被子都不够暖);身上不出汗,皮肤摸上去紧绷绷的;头痛得像戴了个紧箍咒,尤其是后脑勺连着脖子的部位;鼻涕清稀如水,痰也是白色的泡沫状,这种状态在中医里称为“太阳表实证”,就像敌人刚打到家门口,还没往屋里冲呢。
这里有个常见误区得纠正:有些人看见自己流清鼻涕就以为是“热症”,错!真正的风热感冒会喉咙肿痛、吐黄痰、口渴想喝冷水,而伤寒初期恰恰是相反的症状组合,搞混了这个,吃错药反而加重病情,所以第一步判断清楚至关重要。
千年验证的经典方剂,对症下药才有奇效
麻黄汤——驱赶体表寒气的急先锋
要说对付初起的伤寒感冒,张仲景《伤寒论》里的麻黄汤绝对是头号功臣,这个方子就四味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别看药材少,搭配起来却暗藏玄机——麻黄负责发汗散寒,把毛孔打开让寒气透出去;桂枝帮忙温通经络,助麻黄一臂之力;杏仁降肺气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还护胃。
记得有次邻居大哥半夜发烧到39℃,裹着羽绒服还在发抖,我让他赶紧抓副麻黄汤煎服,结果喝完半小时就开始微微出汗,两小时后体温降到37.5℃,第二天基本恢复正常,不过要注意,这个方子只适合无汗且体质壮实的人,如果平时爱出汗或者血压偏高,可得慎用!
桂枝汤——温和解表的智慧之选
要是遇到那种虽然怕冷但也有点低烧,时不时冒点虚汗的情况,就得请出桂枝汤了,同样是出自《伤寒论》,但它的思路更巧妙:保留桂枝配芍药的组合,既能散寒又能敛阴,防止发汗过度伤津液,特别适合老人小孩这类体质较弱的人群,或是感冒迁延几天开始出现颈项僵硬、食欲减退的时候。
我家孩子小时候每逢秋冬交替必中招,每次我都给他煮桂枝汤加减,做法很简单:取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掰开)、炙甘草6克,加水没过药材两指宽,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20分钟,趁热喝下去,盖上被子睡一觉,往往第二天就能活蹦乱跳去上学。
葛根汤——专治头颈僵痛的秘密武器
有些朋友感冒时不仅全身酸痛,还感觉脖子后面像被人揪着似的难受,转头都费劲,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寒邪侵袭太阳经脉,这时候就需要升级版的葛根汤,它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葛根这味神奇药材,既能升阳发表,又能舒缓肌肉痉挛。
去年冬天流感盛行,单位同事小李就是这样的症状,他按我说的买了葛根30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熬出来的药汁带着淡淡的豆香,喝了两天,他说最神奇的是原本转动困难的脖子居然灵活多了,连带着后背的板结感也消失了。
小青龙汤——化解寒饮伏肺的神方
还有一种比较棘手的情况,就是感冒伴随剧烈咳嗽,特别是躺下就咳得更凶,吐出的都是白色稀痰,这说明寒气已经影响到肺脏,形成了“寒饮射肺”的局面,此时非小青龙汤莫属,这个方子里含有干姜、细辛、五味子等特殊组合,既能温肺化饮,又能收敛耗散的肺气。
我父亲年轻时跑运输落下支气管炎,每到冬季发作起来整夜难眠,后来我查阅医书发现他的舌苔白滑、脉象弦紧,正是小青龙汤的适应症,连续服用一周后,他惊喜地发现晨起不再咳大量白痰,呼吸也顺畅了许多,当然现在市面上也有中成药制剂,方便不方便煎药的朋友选用。
抓药煎煮有讲究,细节决定疗效
知道了用什么方子还不够,怎么操作也很关键,首先是药材质量,尽量选择道地产区的产品,比如内蒙古的黄芪、四川的川芎,其次是煎煮方法:解表类的方剂通常武火快煎,头煎煮沸后15分钟左右即可倒出药液;如果有滋补成分则需要文火久煎。
关于服药时间也有学问:治疗感冒的汤剂最好在午后阳气较盛时服用,借助自然界的力量增强发散效果,服完药后喝点热稀粥帮助发汗,但切记不可大汗淋漓,微微出汗持续半小时左右最佳,如果出现心慌、手抖等不适反应,立即停服并咨询医师。
预防胜于治疗,日常养护更重要
说到底,再好的方剂也只是救急手段,真正要避免反复遭受伤寒困扰,还得从根源做起,饮食上少吃生冷瓜果,尤其在气温骤降的时候;穿衣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重点保护大椎穴、风池穴等易受风寒的部位;平时可以用艾灸盒熏烤足三里、关元穴提升正气。
我自己坚持多年的小习惯是每天早上含服两片西洋参片,配合陈皮泡水喝,这样做不仅增强了抵抗力,连往年必发的季节性过敏都好了很多,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调养方案最好找靠谱的中医师把脉辨证后再定。
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记住一点:中医治病讲究“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上面提到的这些方剂都是经过千百年临床验证的经典,但在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如果感冒三天以上未见好转,或者出现高热惊厥、意识模糊等情况,务必及时就医,毕竟健康无小事,科学对待才是对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