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每次感冒发烧,大家总会分成两派:有人猛灌姜汤捂汗,有人直接往医院冲,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方子里,藏着不少对付感冒的好法子,今天就给大家说说不同体质该怎么用中药调理,不过先说好,看病还得找专业大夫,这些方子权当应急知识储备。
风寒感冒:怕冷发抖流清涕 上周邻居王叔淋雨回来,裹着厚棉被还直打哆嗦,鼻涕像自来水似的淌,这种典型的风寒感冒,老中医给开了副"荆防败毒散",抓药时我特意看了方子:
- 荆芥10克(就像缩小版的薄荷叶)
- 防风10克(晒干的根茎有点甜腥味)
- 羌活6克(这味药特别擅驱下半身寒气)
- 柴胡8克(疏肝解郁的万能配角)
- 前胡10克(和白萝卜有点像的橙色根)
- 川芎6克(活血的宝贝,痛经也常用)
- 枳壳8克(橘子皮晒干后的升级版)
- 茯苓12克(健脾祛湿的白色小方块)
- 桔梗10克(嗓子疼含片的原型)
- 甘草3克(调和诸药的国宝级选手)
这副药要趁热喝,喝完盖两层被子发汗,王叔当天下午就喝了两次,晚上出了身透汗,第二天鼻塞就好了大半,不过要注意,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或者血压偏高,里面的羌活要减量,最好问过大夫再煎。
风热感冒:喉咙冒烟咳黄痰 公司前台小刘上周突然失声,对着润喉糖猛咳嗽,这种燥热型感冒适合"银翘散",中药房抓药时师傅边称边念叨:
- 金银花15克(晾干后脆脆的,泡茶特香)
- 连翘15克(外壳像心里美萝卜的花)
- 竹叶10克(细长的叶子卷着边)
- 荆芥穗8克(专挑没开过的花骨朵)
- 牛蒡子10克(带刺的灰褐色小圆球)
- 薄荷6克(后下,煮开锅就关火)
- 淡豆豉12克(发酵过的黄豆特别香)
- 芦根15克(鲜芦苇根嚼着甜丝丝)
- 桔梗10克(化痰利器)
- 甘草6克(压轴出场的老好人)
这方子讲究"芳香疗法",薄荷千万不能久煮,临出锅前5分钟再放,小刘连喝两天,配上雪梨炖川贝,第三天就能正常上班了,不过方子里的牛蒡子有滑肠作用,肠胃虚弱的人要减量。
暑湿感冒:头重脚轻舌苔腻 去年三伏天装修房子,工人师傅们集体中招,这种又闷又潮引发的感冒,老中医开出"藿香正气散"加减方:
- 广藿香12克(揉碎后满屋子清凉味)
- 紫苏叶10克(背面是紫色的神奇叶子)
- 白芷10克(小白菊花似的香气)
- 厚朴10克(树皮切片像薯片)
- 大腹皮10克(槟榔树的干燥果皮)
- 半夏曲10克(发酵过的半夏不呛喉)
- 陈皮8克(越陈越好的橘子皮)
- 茯苓15克(祛湿担当)
- 苍术10克(像生姜的棕色根块)
- 甘草5克(中和药性)
师傅们喝完都说肚子咕噜叫,其实是在排湿气,这方子煮好要放温喝,凉了反而伤胃,特别注意孕妇不能用半夏,得找大夫调整配方。
体虚感冒:反复受凉恢复慢 张奶奶每年立冬必感冒,这次中医给她开了"参苏饮":
- 党参15克(补气首选,黄芪过敏可用它)
- 紫苏叶10克(解表散寒的红紫色精灵)
- 葛根12克(淀粉含量高的白色块根)
- 前胡10克(比胡萝卜硬点的橙黄色)
- 半夏8克(制过的完全不麻嘴)
- 茯苓12克(打粉可以做面膜的美白品)
- 陈皮6克(年份够的话能当零食吃)
- 甘草3克(止咳润喉的小可爱)
- 桔梗10克(教师护嗓必备)
- 木香6克(行气止痛的暗黄色木头)
这方子要小火慢熬,党参的甘甜味道还挺好接受,不过高血压患者慎用,里面有些药材会升压,建议早上空腹喝,吸收效果更好。
通用妙招:生姜的百变用法 不管是哪种感冒,厨房里的生姜都是万能替补,风寒感冒切三片姜加红糖煮水,风热感冒榨汁兑蜂蜜,暑湿感冒用姜片擦足底,我最佩服同事小李,上次感冒初期直接把可乐倒进姜丝里煮沸,说是外国版的姜汤,效果居然也不错。
重要提醒:
- 中药讲究辨证施治,这些方子只是基础模板
- 儿童剂量要减半,孕妇禁用活血化瘀类药材
-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特别是羊肉海鲜
- 高烧超过39度或三天不退要及时就医
- 慢性疾病患者(如肝肾问题)需调整配方
现在药店都有代煎服务,但老药师说砂锅文火熬出来的药效最好,我家备用的小陶罐用了五年,每次感冒煮药时飘出的草药香,总让人想起小时候外婆照顾生病的样子,不过话说回来,预防才是关键,平时用黄芪枸杞泡水喝,比生病遭罪强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