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话放在咱们中医看病的道理上再合适不过了,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并病”,就是中医辨证论治里特别有意思的一个概念,很多人一听这词儿就犯迷糊——它到底是咋回事?跟平时说的并发症是不是一回事?别急,咱们慢慢掰扯清楚。
先说最直白的解释吧,所谓“并病”,简单讲就是两种或者多种疾病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而且这些病症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注意啊,这里有个关键点:并不是单纯地说一个人得了好几个病这么简单,就像炒菜放调料,盐多了会影响糖的味道,醋少了会让辣味更突出,不同疾病的组合会产生新的临床表现,甚至改变原本单一疾病的发展方向。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说有个朋友最近老是觉得浑身没劲儿,胃口也不好,去看医生发现既有脾胃虚弱的症状(不想吃饭、腹胀),又有气血不足的表现(面色苍白、头晕),这时候就不能说只是单纯的消化不良或者贫血,而是脾胃虚弱和气血两虚这两个问题并存,彼此加重,脾胃运化功能差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进而引起气血生化无源;反过来气血亏虚又让脾胃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中医眼里就是典型的“并病”。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了:那这不就跟西医说的“并发症”差不多吗?还真不一样!西医的并发症更多是指由原发病引发的继发性病变,比如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但中医的“并病”更强调的是多个独立疾病在同一机体上的共存与互动,打个比方,如果把人体比作一片土壤,那么不同的疾病就像是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不同植物,它们的根系缠绕在一起,争夺养分也互相影响生长态势。
这种多因素交织的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医认为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体质偏颇的人容易同时感受多种邪气,比如阳虚体质的人既怕冷又容易上火;二是治疗不当导致的病情转化,本来该解表的时候用了补药,结果外邪内陷和其他脏腑的问题搅合到一块;三是慢性病迁延不愈,拖久了必然波及其他系统,就像家里漏水没及时修,地板泡发了不说,墙上还长出了霉斑。
诊断并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经验的大夫得像侦探破案一样,既要看到表面的蛛丝马迹,又要推断背后的关联线索,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必不可少,特别是舌象和脉象往往能提供重要线索,比方说前面提到的那个脾胃虚弱兼气血不足的病人,他的舌头可能是淡胖边有齿痕(提示脾虚湿盛),同时又伴有舌质嫩红(反映血虚发热);脉搏摸起来可能沉细无力,这都是判断并病的重要依据。
治疗起来就更讲究策略了,中医对付并病的原则通常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有时候需要先解决主要矛盾,就像救火要先控制火势最大的地方;有时候则需要双管齐下,标本兼顾,还是拿刚才的例子来说,既要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又要配合当归、熟地养血补血,还得加点陈皮理气醒脾防止滋腻碍胃,用药剂量和配伍比例都很关键,稍微偏差效果就大不一样。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只不过没意识到这就是中医说的“并病”,比如有些人一到换季就过敏打喷嚏,同时还伴有失眠多梦,看似两个毫不相干的症状,其实都是肺卫不固、心神失养的表现,再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白领,常常肩颈酸痛和头痛并存,这是因为经络不通导致的局部瘀阻和清阳不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中医的整体观念,我们常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句话在并病的治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感冒发烧,小孩可能出现夹滞(伴随消化不良),老人可能合并心悸胸闷,孕妇可能诱发胎动不安,这都是因为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患病的特殊性,所以在处理并病时,必须全面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做到个性化治疗。
当然啦,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想要避免陷入并病的麻烦,关键在于平时调养好身体,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安排作息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运动,这些都是增强体质的根本之道,就像保养汽车一样,定期做保养总比等到零件坏了再修理要好得多。
现在回头看看,是不是觉得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很独特?它不像西医那样把各个器官分开来看,而是注重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反应状态,下次当你听到医生说你属于某种并病类型时,不妨多问问其中的关联机制,了解清楚了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毕竟健康这件事,自己才是第一责任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