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节奏快得像上了发条,亚健康状态的人一抓一大把,慢性疾病更是成了困扰无数人的顽疾,西药吃着总担心副作用,体检指标像过山车忽高忽低怎么办?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医智慧里藏着不少宝贝,今天就跟大家唠唠那些经过千百年验证、真正能改善体质的中药调理方案,这些可不是随便拼凑的草药堆砌,而是历代医家反复推敲总结出的黄金组合,关键要看准自己的身体状况对症选用。
先说说现代人最常见的高血压问题,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有清晨血压飙升的经历,头晕脑胀特别难受,有个经典方子叫天麻钩藤饮,听着名字就知道主打平肝熄风,里面用到的天麻就像给血管做按摩,能让紧绷的经络松弛下来;钩藤则是天然降压高手,配合石决明、栀子这些清热凉血的药材,特别适合那种脸红脖子粗、脾气急躁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要是还伴有失眠多梦的情况,加点酸枣仁、夜交藤就能睡个安稳觉,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手脚冰凉、怕冷明显的虚寒体质,这个方子就不太合适了。
再说说困扰很多人的糖尿病并发症,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会出现口渴难耐、浑身乏力的症状,这时可以试试玉泉丸搭配六味地黄丸的组合拳,葛根升发的津液就像沙漠里的甘霖,麦冬润燥生津的效果特别好,加上天花粉这个专门对付消渴症的良药,能有效缓解口干舌燥,而六味地黄丸里的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都是滋补肾阴的好手,对于糖尿病后期出现的腰膝酸软、视力模糊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记得服用期间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不然补进去的阴液很快会被耗干。
消化系统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慢性胃炎反复发作最折磨人,稍微吃点生冷硬的东西就胃痛反酸,半夏泻心汤堪称调和脾胃的经典方,黄连配干姜冷热并用,既能清胃火又能温脾阳,人参补气健脾,炙甘草缓急止痛,现在很多年轻人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胃食管反流,也可以用这个思路调整,如果舌苔厚腻说明湿气重,可以加些茯苓、陈皮帮助化痰祛湿;若是经常嗳气打嗝,加点枳壳、木香理气效果更佳。
妇科方面的慢性炎症同样让人烦恼,白带异常增多、颜色发黄往往提示湿热下注,完带汤就是专门针对这种情况设计的,白术健脾燥湿,苍术加强祛湿力度,车前子利水渗湿,柴胡疏肝解郁,很多女性朋友不知道,情绪压力大也会导致带下病加重,所以在用药的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更年期出现的潮热盗汗、心烦失眠,坤泰胶囊里的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黄芩、黄连清热除烦,比单纯吃激素类药物更温和持久。
说到呼吸系统的老毛病,慢阻肺患者的咳嗽痰多最难受,苏子降气汤把紫苏子作为君药,它能降气化痰还能止咳平喘,配上当归养血活血,肉桂温肾纳气,特别适合冬季发作频繁的老人,平时容易感冒咳嗽的朋友,可以在季节交替时提前服用玉屏风散预防,黄芪固表、白术健脾、防风驱邪,三味药简单却有效提升抵抗力。
这里要特别强调,中医讲究一人一方,同样的病症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不同,用药也会有差异,比如同样是失眠,有的是心火旺引起的,有的是心血不足导致的,还有可能是痰热扰心的,对应的天王补心丹、归脾丸、温胆汤各有侧重,建议大家找有经验的中医师把脉看舌象,根据个人体质量身定制方案,自己在家煎药也有讲究,解表药要武火快煎,补益药宜文火久煮,先煎后下的步骤不能搞错。
除了吃药之外,生活方式的配合至关重要,饮食上要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原则,少吃加工食品和反季蔬果,每天坚持适度运动,八段锦、太极拳这种柔和的运动特别适合慢性病患者,晚上十一点前入睡对养护肝胆非常重要,熬夜最伤阴血,很多慢性病都跟长期睡眠不足有关,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试试穴位按摩,太冲穴疏肝理气,内关穴宁心安神,简单易行又安全。
最后提醒大家,中药调理贵在坚持,一般需要三个月以上的周期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刚开始服药可能会出现排病反应,比如短暂腹泻或皮疹,这是身体在自我调整的表现,只要不是严重不适就不用紧张,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也很必要,毕竟每个人的代谢能力不同,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才能真正达到治未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