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你这白芍开花期怎么控旺的?"清晨六点,亳州南部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二十几个农户围着技术员李师傅请教,这位皮肤黝黑的老技术员随手掐断徒长枝,"看见没?留三去四,让养分集中供给根部",这片占地3000亩的亳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示范基地里,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技术课堂。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十年前,李寨村的王建军还在为销路发愁,他家三代人种白芍,却总被药贩子压价。"辛辛苦苦一年,不如人家倒腾几天",这种憋屈感直到2015年迎来转机,当年亳州市政府推动"合作社+"模式,王建军联合周边127户种植户成立合作社,统一采购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如今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社员人均年收入涨了4倍。
科技种田玩转"七十二变" 在合作社的组培室里,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正在培育丹参幼苗。"别小看这间实验室,里面藏着增产秘诀",合作社引进安徽农业大学技术团队,开发出"立体套种"新模式:耐阴的黄精套种在金银花架下,喜阳的板蓝根间作在菊花畦间,通过无人机监测墒情、物联网控制灌溉,传统"靠天吃饭"的药材地变成精准管理的"数字农场"。
质量革命打出"三张王牌" 合作社展厅里,检测报告堆满整面墙。"以前拼价格,现在拼质量",理事长王建军举起两盒丹参对比:普通丹参酮含量1.2%,他们的有机丹参达到3.8%,这背后是"三张王牌":与省农科院合作选育良种,建立200亩试验田;推行"身份证"追溯系统,每棵药材都有生长档案;引入GMP标准加工车间,把鲜药材变成标准化饮片。
产业链上开出"七彩花" 下午三点,电商直播间准时开播。"家人们看这个黄芪切片,泡水后呈现淡黄色金环......"90后主播小周正在推介合作社新品,从卖原材到卖成品,合作社开发出药茶、药膳、香囊等12类衍生品,去年光"亳菊决明子茶"就卖出80万盒,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中药材观光旅游。
新农人点燃"星星之火" 在合作社培训中心,95后大学生张倩正在给新社员上课,这个曾经的"城漂族"如今成了技术骨干,她带领团队开发APP,农户扫码就能查询病虫害防治方案,目前合作社已培养67名新型职业药农,其中不乏返乡青年和农大毕业生。"我们不仅要种好药,更要传承中医药文化",王建军指着正在建设的中医药文化馆说。
夕阳下的药材基地泛起金色光芒,满载鲜药材的货车驶向远方,这个曾因价格战伤痕累累的传统产业,正在合作社的整合下焕发新生,从分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粗放管理到标准生产,亳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空话,而是扎根土地的创新与坚守,当古老的中药智慧遇上现代经营理念,一棵棵草药正成长为致富的"黄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