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门诊来了个面色发白的年轻小伙,捂着肚子直冒冷汗:“大夫您快看看!我这大便跟柏油似的,还总觉着头晕没力气。”化验单显示血红蛋白掉到70g/L——这是典型的上消化道少量慢性出血表现,像这样的情况在消化科并不少见,今天咱们就聊聊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宝藏——中医是怎么对付这种恼人的小消化道出血的。
先搞明白为啥会出血
西医眼里的小消化道出血多是溃疡、炎症在捣鬼,可在中医看来,这背后藏着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最常见的原因是脾气亏虚兜不住血,就像装米的袋子破了个洞;或是胃里积了太多湿热,把血管烫出窟窿;还有的人天生肝火旺,动不动就烧灼脉络,就像家里水管漏水,不能光堵漏洞,还得查查是不是水压太大或者管道老化。
记得有个开夜班出租车的老师傅,长期吃饭不规律,来就诊时拿着黑乎乎的粪便样本,他说最近总觉得胃脘隐痛,吃点东西能缓解会儿,可没多久又开始难受,搭脉发现他的脉搏细弱无力,舌苔淡白,明显是长期劳累耗伤了脾气,这种情况要是直接用寒凉药止血,反而会越治越糟。
对症下药才有真功夫
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同样的便血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有天壤之别的治疗方法,给大家说几个临床上常用的经典方案:
补气摄血法
最适合那些整天疲乏无力、说话声音低微、稍微活动就心慌的人群,黄芪建中汤加减堪称代表方,里面重用黄芪补气固摄,配合白芍柔肝止痛,麦芽糖滋养脾胃,有个退休教师连续吃了两周,不仅便血止住了,连多年的老胃病都好转不少,要注意的是,这类患者千万不能吃萝卜这类破气的蔬菜。
清热凉血法
碰到口干口臭、舌头红绛、大便黏滞的患者,就要换思路了,犀角地黄汤改良版很对症,用水牛角代替昂贵的犀角,加上丹皮、生地黄这些凉血药材,去年处理过一个爱吃火锅的年轻人,他因为连续一周涮羊肉导致便血,用了这个方子三天就见效,不过体质偏寒的人喝了可能会拉肚子,所以通常会加点生姜平衡药性。
化瘀止血法
有些人虽然出血量不大,但总是断断续续好不利索,这可能是离经之血变成了瘀块,失笑散加三七粉的组合就很巧妙,蒲黄和五灵脂既能活血又能止血,配上云南白药里的三七,能把藏在角落里的血块慢慢化开,见过个术后粘连的病人,西医没办法的情况下用这个方法调理了两个月,终于彻底干净了。
厨房里的养生秘诀
说到调理,不得不提食疗的重要性,小米山药粥简直是天然的修复剂,铁棍山药削皮切块,和小米一起慢炖成糊状,每天早晚喝一碗,比任何昂贵补品都实在,红枣桂圆羹适合贫血明显的患者,但血糖高的要少吃桂圆,特别提醒正在出血期间的朋友,千万别碰酒酿、红糖水这些活血的食物,也别学别人空腹喝浓茶刮肠胃。
有位做销售的客户分享过他的康复经验:出血刚止住那会儿,他把主食全换成发面馒头,菜只选蒸南瓜和清炒菠菜,坚持了半个月复查时黏膜已经愈合大半,其实道理很简单,发酵过的面食更容易消化,不会刺激创面。
这些细节千万要注意
很多患者以为见好就收,其实巩固治疗特别关键,一般出血停止后还要继续服药两周,给受损的黏膜足够的修复时间,中药煎煮也有讲究,止血类药材大多需要武火快煎,久煮反而破坏有效成分,服中药期间如果出现便秘,可以适当加点火麻仁润肠通便。
定期复查绝不能马虎,建议出血停止后一个月做个胃肠镜,毕竟中医再好也要排除器质性病变,遇到过好几个自认为是痔疮出血的患者,拖到最后查出结肠息肉,早发现就能少挨刀。
看着那个出租车司机第二次复诊时红润的脸色,听着他说又能正常跑夜班了,这就是当医生最欣慰的时刻,中医治疗小消化道出血不是简单的止血,而是整体调节身体的平衡状态,从气血阴阳入手,既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又改善了体质根源,遇到大量呕血或者持续头晕的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