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杏林耕耘数十载,岐黄薪火永相传

一归堂 2025-08-12 科普健康 1609 0
A⁺AA⁻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河南中医学院校园里已飘起阵阵药香,在这所承载着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学府里,有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教授,每天准时出现在教学楼的长廊上——他就是被师生们亲切称为“中医活字典”的李振华,从青涩学子到学术泰斗,从三尺讲台到临床一线,李振华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在中原大地上书写着当代中医人的赤诚篇章。

初见李振华的人,很难不被他身上那股独特的气质打动,深蓝色中山装永远笔挺,布鞋一尘不染,说话时眼角笑纹舒展,声音洪亮如钟,可谁能想到,这位如今德高望重的国医大师,当年竟是揣着半块窝窝头走进校门的农家子弟,上世纪六十年代,出身豫西山村的李振华凭借着对中医近乎痴迷的热爱,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中医学院前身河南中医学院,那时的教学条件远不如现在,没有投影仪也没有电子课件,他就整日泡在图书馆抄录古籍,把《黄帝内经》《伤寒论》的经典条文刻进骨子里,同学们至今记得,冬夜里宿舍熄灯后,总能看见他的窗口透着昏黄的光,那是他在煤油灯下研读医案的身影。

真正让李振华在中医界崭露头角的,是他对方剂学的突破性研究,别人背汤头歌诀像念经,他却把每味药材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揣摩,有一次给学生讲解麻黄汤时,他突然抓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示意图:“麻黄就像冲锋陷阵的先锋官,桂枝是运筹帷幄的参军,杏仁专攻肺部坚城,甘草则是稳住阵脚的压粮官。”这种形象化的讲解方式,让原本晦涩难懂的配伍原则变得妙趣横生,正是凭着这份钻劲,他主持编撰的《实用经方解析》成为全国中医院校的畅销教材,书中独创的“方证对应三维分析法”,至今仍是许多中医从业者临床辨证的重要工具。

在学生们眼中,李振华不仅是严师更是慈父,每周三下午的门诊带教雷打不动,哪怕自己刚做完白内障手术视力未愈,也要摸着患者的脉搏细细问诊,有个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想退学,他知道后默默垫付了四年费用,只说“别让穷困耽误了学医的心”,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毕业生中,不少人珍藏着老师手书的临别赠言——“医者仁心,当以济世为怀”,这些泛黄的信笺上,墨迹或遒劲或颤抖,却始终透着滚烫的温度。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对传统师承制的坚持,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李振华依然保持着“跟诊三年”的老规矩,年轻大夫跟着他查房,不仅要记录脉案,更要观察他如何与患者拉家常。“看病先看人”,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曾有个焦虑症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无效,李振华开出的第一剂药竟是甘麦大枣汤加减,配合每日半小时的心理疏导,三个月后复诊时,患者不仅失眠好转,连多年的胃痛也不治而愈。“情绪郁结就像河道里的淤泥,单纯疏浚不够,还得疏通源头。”他的诊疗笔记里,密密麻麻记着每个患者的生活习惯甚至家庭琐事。

随着年龄增长,李振华把更多精力投向中医药传承事业,他牵头组建的“中原经方传承工作室”,吸引了大批基层医生前来进修,工作室墙上挂着幅醒目的标语:“让古老的智慧照亮现代人的健康之路”,老教授带着徒弟们逐字校勘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现代统计学方法验证经典方剂的疗效机制,他们还走进社区开设公益讲堂,教居民辨识常见中药材,演示艾灸、拔罐等传统疗法,一位参加过讲座的老人感慨:“原来抓一把草就能治病,咱们老祖宗的东西真是宝啊!”

暮春时节漫步校园,紫藤花架下的石凳上常能看到李振华的身影,时而有年轻学子捧着书本请教,他便摘下老花镜慢慢解答;遇到晨练的老人询问养生之道,他又化身科普讲师娓娓道来,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恰似一株扎根沃土的老树,既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又将枝叶伸向更广阔的天空,在这个机器轰鸣的时代,他用毕生的坚守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值得慢慢打磨,有些温度无法被科技替代。

如今站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校门前,看着络绎不绝求学者的身影,恍惚间仿佛看见那个背着帆布书包的少年正朝我们走来,他的脚步坚定而从容,身后是绵延千年的中医药长河,前方是等待点亮的健康明灯,李振华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他所钟爱的黄芪这味中药——看似平凡,却能在岁月沉淀中迸发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