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门诊里带着娃来看咳嗽的家长特别多,很多孩子一咳起来就没完没了,尤其是夜里咳得小脸通红、眼泪直流,当妈的看着都心疼,其实啊,这种长时间反复的痉挛性咳嗽,很可能是咱们今天要说的“百日咳”,别看名字里有“百日”,不是真要咳满一百天,但它确实有个慢慢发展的过程,而且中医对这个病的认识可有不少讲究呢!今天就跟大家唠唠百日咳的症状表现,再用中医的智慧来拆解其中的门道。
百日咳的典型症状:像坐过山车一样的病程
百日咳这毛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整个发病过程大概能分成三个阶段,就像爬山坡似的一步步往上走,刚开始是卡他期(也叫初咳期),一般持续1-2周,这时候孩子的表现跟普通感冒差不多,打喷嚏、流清鼻涕、低烧,偶尔咳几声还不严重,很多家长觉得就是着凉了,给喝点梨水或者吃点中成药对付着,结果没过几天就会发现不对劲——咳嗽突然变勤了,而且越来越邪乎。
到了痉咳期(持续2-6周),这才是百日咳最折腾人的时候,原本零零散散的咳嗽变成了一串接一串的剧烈呛咳,常常是连续十几声甚至几十声停不下来,直到咳出一口黏痰或者呕吐才算告一段落,更典型的是,每次咳嗽前会有个“鸡鸣样回声”,听着就像公鸡打鸣前的拖长音,这是由于剧烈咳嗽导致气管痉挛发出的特殊声音,有些小婴儿不会吐痰,可能会憋得满脸涨红、嘴唇发紫,严重的还会因为缺氧短暂晕过去,把大人吓个半死,这个阶段还有个特点,白天轻晚上重,特别是后半夜刚躺下那会儿,稍微有点动静就触发一轮猛咳,孩子睡不好,全家都跟着熬。
熬过了痉咳期,进入恢复期(2-3周),咳嗽次数慢慢减少,强度也弱了些,不再出现那种惊心动魄的痉挛性发作,但如果护理不当,遇到冷空气刺激或者再次感染,又可能回到痉咳期的老样子,所以就算症状减轻了,也不能掉以轻心。
中医怎么看百日咳?外感时邪+内有伏痰是关键
中医认为,百日咳的发生不是单纯的“肺出了问题”,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诸病源候论》里早就提到:“小儿风冷伤于肺……故令其咳也。”结合临床观察,主要有两个核心因素:一是外感时行疠气(相当于现代说的传染性病原体),二是小儿本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内有潜在的痰浊内伏。
初期: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刚感染的时候,外界的风寒之邪趁机钻进身体,首犯肺卫,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所以会出现鼻塞流涕、怕冷发热这些表证,肺的正常功能被干扰,本来应该往下走的“肃降”之气反而往上逆,就会引发咳嗽,这时候的咳嗽还比较浅,痰也不多,属于疾病的萌芽阶段,如果及时驱散体表的寒邪,帮助肺恢复正常工作,有可能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
中期:痰热壅肺,气道挛急
随着时间推移,外邪入里化热,加上孩子本身脾胃虚弱,运化水湿的能力差,体内的津液代谢失常,逐渐炼液为痰,痰和热互相勾结,堵在肺里形成“痰热壅肺”的局面,肺是个喜欢干净的器官,里面有这么多垃圾堆积,当然要拼命往外排,于是出现了剧烈的痉挛性咳嗽,中医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这里的“火”就是痰热之火,它不仅让咳嗽变得猛烈,还会灼伤呼吸道黏膜,导致分泌物粘稠难咯,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咳到最后会吐出透明的黏条,甚至带点血丝的原因。
后期:正虚邪恋,阴阳两伤
经过长时间的咳嗽消耗,孩子的正气逐渐不足,中医讲“久咳必伤脾”“子盗母气”,肺的问题会影响到脾的功能,导致食欲下降、面色萎黄;反过来脾气虚弱又不能很好地生成气血去滋养肺脏,形成恶性循环,有些体质弱的孩子,到了恢复期还会留下慢性干咳、自汗盗汗、容易感冒等问题,这都是正气没恢复好的表现。
中医辨证分型:不同体质有不同的应对招数
虽然都是百日咳,但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中医会根据舌苔脉象、伴随症状分成几种常见类型,对症下药效果才好。
① 痰热阻肺型(最常见)
这类孩子除了典型的痉咳外,还伴有面红耳赤、口干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少,伸出舌头一看,舌质红,舌苔黄腻,治疗要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桑白皮汤加减,里面用了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贝母、杏仁化痰止咳,配合少量的枇杷叶增强润肺作用,饮食上可以给孩子煮点川贝炖雪梨,既能润燥又能辅助化痰。
② 痰湿蕴肺型
多见于平时爱吃生冷甜食、消化不太好的孩子,他们的咳嗽声音沉重浑浊,痰量多且稀白,容易咳出来,但总是反复不断,可能还会有腹胀、大便偏软、精神倦怠的表现,舌苔往往是白腻的,这种情况需要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是不错的选择,家里可以用陈皮、茯苓煮水给孩子喝,帮助健脾祛湿。
③ 阴虚肺燥型
少数病程较长或者素体阴虚的孩子会出现这种类型,特点是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喉咙干燥发痒,午后脸颊发烫,晚上睡觉出汗多,看舌头的话,舌质红少津,舌苔很少甚至光剥,这时候应该滋阴润肺、敛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比较合适,平时可以用百合、银耳、枸杞煲汤,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
中医特色疗法:不止吃药这么简单
除了喝中药,中医还有很多绿色疗法对缓解百日咳有帮助,尤其适合吃不下药的小宝宝。
穴位贴敷:选取定喘穴、肺俞穴、膻中穴等穴位,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温经散寒的药物研末调糊,做成小药饼贴在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能起到温肺散寒、化痰止咳的效果,特别适合那些抗拒喝苦药的孩子。
推拿按摩:每天早晚给孩子捏脊5-7遍,重点按揉天突穴(喉结下方凹陷处)、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这两个穴位分别对应咽喉和脾胃,有助于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手法要轻柔,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宜。
拔罐疗法:在大椎穴、身柱穴附近闪罐或者留罐3-5分钟,能帮助排出肺部郁热,减轻咳嗽频率,注意婴幼儿皮肤娇嫩,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起水泡。
家庭护理要点:细节决定康复速度
得了百日咳,除了医生的治疗,家里的照顾同样重要,以下几点一定要记住:
✅ 保持空气湿润: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可以使用加湿器,但要记得每天换水清洗,防止滋生细菌,干燥的空气会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
✅ 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过甜的食物,多吃小米粥、南瓜粥、蒸苹果等温和的食物,咳嗽厉害时少量多次喂温水,稀释痰液。
✅ 拍背排痰:让孩子趴在大腿上,手呈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背部两侧,帮助松动痰液,促进排出,特别是在咳嗽前后进行,效果更好。
✅ 隔离防护:百日咳具有传染性,患病期间尽量居家休息,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家庭成员接触患儿后要及时洗手,必要时戴口罩。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中医强调“治病求本”了吧?百日咳看似只是咳嗽的问题,背后却涉及肺、脾、肾等多个脏腑功能的失调,与其等到咳嗽升级才着急,不如平时注意增强体质,合理喂养,让孩子拥有强壮的脾胃和充足的正气,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