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药都沃土!看安徽亳州中药材协会如何为千年产业注入新动能

一归堂 2025-04-25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咱亳州人祖祖辈辈种中药,现在有了中药材协会这个'娘家人',连带着整个产业链都活泛起来了!"在安徽亳州中药材协会办公室,秘书长李华翻着厚厚一沓会员档案,向记者讲述着这个民间组织带来的变化,作为全国唯一以"中药材"命名的地级市,亳州与中药的缘分已有1800余年,而这个2013年成立的协会,正用新时代的智慧续写着"药不到亳州不齐"的传奇。

从草根药贩到产业集群:协会搭建的"超级桥梁"

在康美中药城三楼的协会办公室里,挂着一张特殊的"药商地图",红点标注着全国31个省市的亳药销售网点,蓝线连接着韩国、泰国等12个国家的中药材进口商。"过去药农扛着麻袋闯市场,现在协会带着我们抱团取暖。"协会会员王振山指着地图上自己负责的河南片区笑道,通过建立"产地直供+质量认证+物流追踪"体系,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已成为全国风向标。

这种转变源自协会独创的"五维赋能"模式:联合高校建药材基因库,拉着药企定种植标准,带着商户跑国际展会,请来电商教直播卖货,还协调银行开发"芍药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数据显示,协会成立十年间,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从80万亩增至12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450亿元,带动35万药农人均年收入增长4倍。

田间地头的"科技革命":传统炮制遇上现代标准

在十八里镇的数字化种植基地,65岁的老药农张德福正拿着协会配发的手机巡检药材。"以前看天收药,现在手机能测土壤酸碱度。"他展示的APP里,亩均施肥量、灌溉周期等20多项指标都有精准提示,这得益于协会推动的"良种+良法"工程——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建立组培实验室,培育出皖亳1号、2号等抗旱抗病新品种;制定涵盖80种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规范》,让硫磺熏蒸等陋习成为历史。

质量控制中心更是藏着"火眼金睛":配备德国元素分析仪检测重金属,用美国气相色谱仪锁定有效成分,甚至开发出AI视觉系统鉴别药材真伪。"现在亳州丹皮出口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100%,日本客户都说'亳药'就是品质保证。"质检部主任刘芳说起数据满脸自豪。

千年药乡的年轻血脉:95后传承人的"破圈"玩法

在协会孵化的"本草直播间"里,95后主播赵晓萌正在用"盲盒"形式卖中药。"拆开看看你的体质适合哪味草药!"这种新潮玩法让传统中药焕发生机,协会专门成立新媒体专委会,开设跨境电商培训课,还带着会员走进进博会、广交会,统计显示,亳州中药材线上交易额3年增长7倍,产品远销"一带一路"沿线58个国家。

更令人欣喜的是人才回流潮,00后大学生王雨婷放弃省城工作,回到家乡承包300亩白芍田。"协会请来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当导师,手把手教智能温控技术。"她所在的青年创业营已孵化出47个中药材文创品牌,把中药茶饮、香囊做成了网红产品。

守正创新中的全球担当:从药典标准到国际话语权

在协会资料室,珍藏着一份泛黄的《亳州中药材商品规格质量标准》,这部诞生于1985年的地方标准,经过协会专家30余年持续修订,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重要依据,更让亳州药商扬眉吐气的,是他们主导制定的《中医药-白芍》ISO国际标准——这意味着世界白芍市场从此"亳州说了算"。

"我们不仅要卖药材,更要输出文化。"协会会长马永刚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上面插满各色小旗标记着海外交流点,从在荷兰建立欧洲首个中药材仓储基地,到牵头成立"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亳州正以协会为纽带,将中药智慧播撒全球。

夕阳下的亳州城南新区,安徽亳州中药材协会的新大楼即将竣工,这座投资2.3亿元的"中药产业大脑"将集成大数据分析、质量追溯、电商孵化等功能,正如大厅悬挂的匾额所书:"承神农薪火,开本草新天",这个扎根乡土的民间组织,正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当代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