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老祖宗留下的饮食智慧里藏着不少养生秘诀,最近菜场里新上市的慈姑,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江南水乡看到的"水下馒头",这个长得像白色生姜的小家伙,别看其貌不扬,可是从唐代就开始入药的"水中珍宝",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被误会多年的养生食材,看看它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本事。
藏在淤泥里的"营养宝库"
第一次见到慈姑的人都会被它奇特的造型吓到,白白的果实带着三棱角,活像块不规则的水晶,其实这自带"防滚"设计的果实,正是水生植物的智慧结晶,作为泽泻科植物的球茎,慈姑可是正儿八经的"水八仙"成员,和莲藕、茭白这些水灵灵的亲戚比起来,它更像是个低调的实力派。
别看它表皮粗糙,切开后的肉质却雪白细腻,每100克慈姑含有12克优质淀粉,这可是大米含量的三分之一,更难得的是它还富含膳食纤维,足足有2.3克,是芹菜的两倍,最让人惊喜的是维生素B1含量高达0.2毫克,在根茎类蔬菜里绝对算得上优等生,这些营养数据可不是随便说说,老一辈人常说"穷年不吃粮,饿不死靠慈姑",说的就是它超强的饱腹感。
千年药膳里的"解毒高手"
《本草纲目》里记载慈姑"主解百毒,利小便",这话可一点都不夸张,记得去年流感高发期,邻居张阿姨就用慈姑炖排骨汤给发烧的孙子退火,原来慈姑性凉味甘,就像随身携带的小凉茶,能清热去火又不伤胃,特别是对肺热咳嗽特别管用,老苏州人冬天会用慈姑煮水,加点冰糖,喝着清甜还能润喉。
对于现代人最头疼的水肿问题,慈姑简直就是天然利尿剂,它含有的特殊生物碱能促进水分代谢,经常吃能让身体浮肿悄悄消失,不过要提醒的是,正因为这个特性,尿频的朋友可得适量食用,说到这儿想起个趣事,有次朋友聚会点了道慈姑红烧肉,结果当晚大家集体"起夜",从此这道菜就有了"深夜厕所小霸王"的外号。
厨房里的"百搭小能手"
别看慈姑外形古怪,却是厨房里的万金油,最经典的当属上海菜里的"油焖慈姑",把慈姑切成滚刀块,用猪油小火慢煎,外酥里糯,咸香中带着微微甘甜,广东人喜欢拿它煲汤,和鲫鱼、红枣搭配,奶白色的汤水喝一口浑身暖洋洋,北方朋友可以试试做成素丸子,裹上蛋液油炸,外脆里软还带着独特的清香。
不过要说最惊艳的做法,还得数我们老家的"慈姑荠菜馄饨",把慈姑擦成细丝,混着鲜嫩荠菜,包成的馄饨晶莹剔透,咬开瞬间,清甜的汁水混合着肉香,那滋味至今想起来还流口水,关键是这组合营养翻倍,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双双爆表。
食用有讲究,这些细节要注意
虽然慈姑好处多多,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因为它性寒,脾胃虚寒的朋友建议煮熟煮透再吃,最好搭配姜片中和,孕妇和经期女性要少吃,毕竟寒凉食物容易影响气血运行,最需要注意的是,慈姑含有秋水仙碱,必须彻底煮熟才能分解毒素,否则可能出现喉咙发麻、腹泻等症状。
挑选慈姑也有门道,表皮光滑没有霉斑的才新鲜,顶部带点嫩芽的最好,说明采摘及时,储存时不用洗,直接装袋放冰箱冷藏,能保存半个月左右,要是发现慈姑发绿长芽,千万别心疼,直接扔掉最安全。
这个冬天不妨买点慈姑回家试试,无论是炖汤还是红烧,都能给餐桌添点新意,不过要记住,再好的食物也要适量,每周吃2-3次,每次不超过150克最合适,毕竟老话说得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均衡饮食才是王道,下次去菜场看到这个丑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