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不少朋友总觉得浑身黏糊糊的,脸上冒油长痘,肚子胀还便秘,舌头一伸又黄又腻……这些都是典型的湿热缠身表现!今天给大家整理了5个超实用的清热祛湿中药方,全是老中医压箱底的方子,简单有效还不贵,赶紧收藏试试!
为什么湿热重的人这么多?
现代人爱吃重口味、熬夜加班、久坐不动,加上夏季闷热潮湿,身体里的湿气和热气互相勾结,就像江南梅雨季的墙壁——越堆越厚,湿热一旦扎根,人就容易疲劳、口臭、头发一天就油、大便不成形……整个人都没精神!
西医说这是代谢问题,中医却能对症下药,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老祖宗是怎么用几味草药搞定这些毛病的!
5个经典清热祛湿方,对症才有效!
三仁汤:暑湿重的“急救包”
适合人群:头昏脑涨、胸闷恶心、像裹了层湿毛巾似的难受。
配方:杏仁10g、白蔻仁6g(捣碎)、薏苡仁30g、厚朴6g、通草3g、滑石18g(布包煎)、竹叶5g。
做法:所有材料加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20分钟,倒出汤汁分两次喝。
效果:喝完额头微微出汗,小便变多,身体就像被拧干的毛巾一样轻松!尤其适合暴雨天淋雨后或者吹太多空调的朋友。
茵陈蒿汤:肝胆湿热的“清洁工”
适合人群:口干口苦、胁肋胀痛、眼睛发红、大鱼际发青(肝区淤堵)。
配方:茵陈15g、栀子9g、生大黄3g(怕拉肚子可减量)。
做法:茵陈和栀子先煮15分钟,再放大黄煮5分钟即可。
注意:这个方子泻火力度猛,中病即止,连喝别超过3天!搭配吃山药粥护胃哦~
五花茶:岭南人喝了百年的祛湿神茶
适合人群:脸上爆痘、后背油腻、痔疮反复、上厕所肛门灼热。
配方:金银花10g、菊花10g、槐花6g、木棉花15g、鸡蛋花10g(新鲜或药店干品均可)。
做法:所有花材洗净后沸水冲泡,焖10分钟当茶饮,每天2-3杯。
妙用:加点冰糖调味,冰镇后更解暑!上班族可以煮一大壶放保温杯里慢慢喝。
平胃散:脾胃湿阻的“烘干机”
适合人群:肚子胀得像气球、大便黏马桶、舌苔厚腻像霜打过。
配方:苍术15g、厚朴10g、陈皮6g、甘草3g、生姜3片。
做法:药材泡软后煎煮20分钟,饭前半小时温服。
重点:喝完可能会打嗝放屁,这是脾胃在排气排毒!忌生冷水果和牛奶,否则等于白喝。
四妙丸:关节肿痛的“润滑油”
适合人群:下雨天膝盖酸、脚趾缝溃烂、痛风发作期。
配方:苍术10g、黄柏6g、牛膝15g、薏苡仁30g。
做法:薏米提前泡2小时,其他药材一同煎煮40分钟,药汁分3次服用。
贴士:煮剩的薏米可以捞出来煮粥,内外兼调效果翻倍!
喝中药方的“避坑指南”
- 别当水喝:即使感觉对症,连续喝也别超过一周,见效后改为食疗调养。
- 忌口很重要:服药期间远离烧烤、奶茶、冰西瓜,否则就像边擦地边泼水——白费劲!
- 因人而异:孕妇、哺乳期、慢性病患者先咨询医生,别自行抓药。
- 搭配外治法:拔罐、艾灸足三里、泡脚加艾叶,祛湿效果1+1>2!
日常祛湿小习惯,省钱又省心
- 吃:多吃冬瓜、苦瓜、芹菜;少吃芒果、榴莲、肥肉。
- 动:每天快走出汗,汗液是天然排湿渠道(避开烈日时段)。
- 睡:午时11点-1点睡20分钟,养心祛暑湿比吃药管用!
- 穿:湿衣服及时换,头发没干别睡觉,否则湿气直往骨头里钻。
温馨提示:中药方虽好,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建议先找中医师辨证后再用,如果觉得有用,记得转发给身边同样被湿热困扰的朋友,一起清爽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