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妈神秘兮兮地塞给我一包中药,说这是老中医推荐的'甄?执?中药',喝了能调体质,我看着袋子里黑乎乎的药片直犯嘀咕——这年头中药都起这么玄乎的名字?"
要说这甄?执?中药,可真不是现代人玩的概念,翻遍《本草纲目》找不到这个名字,但在江浙一带的老药铺里,懂行的掌柜都会对你眨眨眼:"这可是祖辈传下来的'三蒸三晒'古法炮制的药材。"说白了,就是经过九道工序反复炮制的精品中药,光是晾晒环节就要选寅时露水、午时烈日、子时寒霜三种天时,比做葡萄酒还讲究。
我特意托人从杭州胡庆余堂搞了包"甄?执?中药"样品,拆开包装就闻到股陈皮混着蜜香的味道,抓了几片嚼着试,发现比普通中药片温润得多,完全不涩口,老师傅说这里面加了秘制辅料:"用绍兴黄酒做药引,配蜂蜜反复蒸晒,把药性都'煨'服帖了。"
现在市面上打着"古法炮制"旗号的中药不少,但真正肯花成本用三蒸三晒的没几家,就拿常见的六味地黄丸来说,普通款和"甄?执?版"差价能到五倍,不过老主顾们认准了这个理——去年给隔壁王奶奶调理风湿的药丸,确实是普通药材达不到的效果。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00后养生党开始流行"中药咖啡",上海几家网红店把甄?执?中药磨粉做成拿铁,当归枸杞拿铁卖28,人参铁皮石斛拿铁敢标价48,虽然被中医骂"暴殄天物",但架不住年轻人买单,就像当年阿胶糕突然成了轻奢零食,这波操作倒是让传统药材焕发了第二春。
行内人最看重的还是"火候",有次参观炮制车间,看见老师傅拿着竹匾在院子里晒药,边晒边用鹅毛扇子扇风,温度高点就挪到树荫下,湿度大了又得收回来,这种全凭经验的手艺,机器还真替代不了,难怪同样的四物汤配方,机器量产的喝着总缺点"精气神"。
不过别以为贵的就是好的,去年曝光某网红中药品牌,号称古法炮制却查出农残超标,行家教你个鉴别窍门:真正的三蒸三晒药材,表面会有细密的龟裂纹,掰开断面能看到琥珀色胶质,要是亮得反光或者颜色死板,大概率是流水线烘干的。
现在药店里包装精美的"甄?执?中药"越来越多,但老派中医师还是推荐直接买原药材,就像懂茶的人不喝袋泡茶,真正会养生的都自己带着保温杯去抓药,毕竟机器切片再精细,也切不出老药师手掌那恰到好处的厚度。
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事:那些天天嚷嚷"中药没用"的年轻人,转头却在奶茶店点中药茶饮,就像小时候觉得中成药苦,现在却把人参含片当糖吃,或许这就是传统智慧的生命力——换个姿势就能融入新世代的生活。
说到底,不管是叫"甄?执?"还是"九制",中药讲究的就是个诚意,就像炖汤要文火慢熬,做人做事也得经得起时间考验,下次再看到包装精美的古法中药,不妨想想:这黑乎乎的小药片里,究竟藏着多少代人的手艺和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