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感觉身体沉甸甸的,早上起床嗓子发黏,舌头边缘还留着一圈牙印,问了懂中医的朋友,他说我这是典型的"脾虚湿盛",推荐了两味草药——白术和黄荆,一开始我以为又是苦兮兮的中药汤,没想到喝了半个月,整个人清爽了不少!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对"草根养生搭档"到底有多神。
白术:脾胃的"贴身保镖"
要说白术,可是中药界的"老熟人",它长得不起眼,切片后像生姜皮,闻着有股淡淡的香气,老中医常说"脾虚百病生",白术就是专门伺候脾胃这个"后天之本"的。
我查了资料发现,白术最擅长对付现代人的通病——湿气重,办公室久坐、冷饮当水、熬夜加班,这些习惯都会让脾胃运化能力下降,就像洗衣机甩不干衣服,湿气全闷在体内,让人整天昏昏沉沉,白术就像个勤快的管家,能把多余的水湿打包运走。
去年邻居张阿姨水肿得厉害,脚踝按下去能凹个坑,她每天用白术煮水泡脚,两周后肿得像馒头的脚居然消下去了,不过白术泡水可别贪杯,我有个同事猛喝三天,结果上火嘴角起泡——这药虽好,也得看体质。
黄荆:山里的"天然抗生素"
比起白术的温和,黄荆更像是个"急脾气"的救火队长,这种长在荒坡野地的灌木,嫩叶带着细毛,揉碎了辛辣冲鼻,小时候在乡下,老人总用黄荆叶煮水给发烧的孩子擦身,说是能"逼出邪气"。
现代研究发现,黄荆确实含抗菌成分,记得去年流感高发期,我表哥天天用黄荆叶泡茶喝,愣是没中招,不过这玩意儿性凉,肠胃虚寒的人喝了容易拉肚子,得搭着姜片或红枣才稳妥。
最绝的是黄荆治风湿痛,我们小区王大爷每到阴雨天就膝盖疼,用黄荆根炖猪蹄吃了一个月,现在上下楼都不用手扶栏杆了,这方子得对症,寒性关节炎可不敢乱试。
双剑合璧:1+1>2的养生魔法
真正让我服气的,是白术和黄荆的搭配,一个补脾祛湿,一个散风清热,简直就是给身体做"阴阳平衡术"。
我试着把白术30克、黄荆叶15克一起煮水,头回喝差点没呛着——苦涩中带着诡异的清香,坚持喝了一周,最明显的变化是大便成形了,之前总粘马桶的情况没了,有天照镜子发现舌苔没那么厚腻,脸色也透着点血色。
但这对组合也有讲究:白术偏温补,黄荆偏寒凉,比例得拿捏准,像我这种长期坐办公室的,白术量要大些;要是经常在外跑业务吹风受凉,就多加黄荆,最好上午喝,下午喝容易尿频。
这些坑千万别踩!
别看都是草药,乱来也会出问题,我朋友学人家用黄荆治感冒,结果煮了一大锅当水喝,当晚就上吐下泻——黄荆叶用量超过20克就容易伤胃。
还有人听说白术健脾,天天拿它泡水喝,结果便秘了,白术毕竟不是大白菜,孕妇、阴虚火旺的人要慎用,我闺蜜月经期喝了白术茶,血量突然变少,吓得赶紧停了。
最要命的是有人图省事,直接拿中成药里的白术片当零食吃,去年新闻不是说有个大姐吃了半斤炒白术,半夜送急诊了吗?这东西再温补也是药啊!
普通人这样用最安全
其实日常养生根本不用搞得很复杂,我现在每周煲一次"双术汤":白术15克、黄荆叶10克,加排骨炖一小时,汤有点苦,但加勺蜂蜜就能压住,喝完浑身暖乎乎的,特别适合淋雨后驱寒。
要是懒得炖汤,夏天可以用黄荆叶煮水晾凉,加点白术粉调成糊,敷在晒伤的皮肤上,亲测比芦荟胶管用,清凉感能持续半天。
对了,药店买的白术很多是硫磺熏过的,自己种最放心,我阳台就泡了几棵白术苗,看着它从毛茸茸的小芽长到开花结籽,特别有成就感。
说到底,白术黄荆不是万能仙丹,但用对了真能帮咱们调理身体,那些常年手脚冰凉、反复感冒、湿气重的朋友,不妨试试这个千年古方,具体怎么用还是要找大夫把脉,毕竟每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