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陪老妈去抓中药,老中医反复叮嘱"去XX饮片厂抓药时千万要盯紧",当时我还没当回事,直到上周跟着采购商老张进了城郊的中药饮片厂,才算明白这行水有多深。
那天凌晨四点,老张的面包车就停在了"康泰中药饮片"的后门,穿过堆满纸箱的卸货区,我跟着混进车间时差点被浓重的药味呛出来,本该弥漫着甘草清香的厂房里,混杂着说不清的刺鼻气味。
"知道为啥老中医都不让病人直接来药厂抓药吗?"老张指着流水线上泛着诡异光泽的当归片,"这些泡过硫磺的药材,表面雪白雪亮,切开里头早就黑心了。"说话间,两个工人正往浸泡着党参的大塑料桶里倒白色粉末,老张说那是"保鲜剂",具体成分他也不敢多问。
在原料仓库转悠时,我发现成包的中药材堆得比人还高,老张突然蹲下扒开麻袋,抓起把黄芪扔给我:"摸摸,潮不潮?"果然,这些本该干燥的根茎摸起来湿漉漉的,散发着霉味。"这都是去年收的陈货,现在掺在新货里卖。"他压低声音,"要不咋平账?"
最让我吃惊的是切制车间,几个年轻工人戴着劣质橡胶手套,把发霉的药材削削切切,当我问怎么处理变质药材时,领班嘿嘿一笑:"切片时把黑斑去掉,剩下的泡药水里,外头根本看不出来。"说着端起个大盆,里面泡着的人参须泛着绿莹莹的光。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老张跟我唠起行业潜规则。"知道为啥药店都喜欢卖包装精美的小袋饮片吗?"他夹着筷子比划,"那些都是药厂把边角料打碎重组的,成本翻三倍卖。"我想起小区药店里那些真空包装的"精品中药",突然觉得胃里发紧。
下午跟着质检员小王做抽检,他偷偷塞给我个检测报告模板。"照着这个改数据,合格率随你填。"他指指电脑里的原始数据,"这批延胡索实际生物碱含量才0.3%,报告上写的是0.8%。"我瞄到旁边抽屉里整摞的"合格"报告,封皮日期都是新的。
临走时经过成品库,看着码到天花板的纸箱,老张突然叹气:"其实我们也知道这些药害人,可要是不用熏硫、不掺陈货,价格根本拼不过同行。"他踢了脚地上散落的包装盒,"你看这'古法炮制'的标签,贴完就运去景区专卖店,价格翻五倍。"
回家路上,我越想越后怕,那些我们祖辈信赖的中药铺子,那些讲究"道地药材"的老师傅,是不是早被这些流水线上的"创新"逼到了死角?当硫磺熏蒸代替了自然晾晒,当化学染色掩盖了霉变异味,我们吃的到底是救命良药,还是慢性毒药?
后来查资料才发现,222年药监局公布的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里,光这"康泰"一家就有17批次上榜,更讽刺的是,他们官网首页还挂着"百年传承"的标语,想起老张说的"行业公开的秘密",突然觉得那些摆在药店橱窗里的人参燕窝,就像披着华丽外衣的定时炸弹。
现在每次路过中药房,我都会盯着那些晶莹剔透的饮片多看两眼,不知道有多少像这样的药厂,正在用现代化流水线批量生产着"合格"的劣质中药,当我们抱怨中药效果越来越差时,或许该先问问:究竟是谁在背后把好端端的药材搞成了"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