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问我,家里种的牛夕(牛膝)该怎么晒干才能卖相好、药效足?作为在山里跟药材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头子,今天就掰扯明白这事儿,别看晒药材听着简单,里头的门道可多了,搞错了分分钟浪费一季的辛苦!
采收时机比晒干更重要
很多新手觉得采回来直接晒就行,其实采收时间直接决定药材质量,牛夕(牛膝)的根条要成熟才够味,我们这儿讲究"霜降后挖根",这时候植株枯黄了,根茎里的有效成分(比如皂苷、多糖这些)积累到峰值,挖出来的根条粗壮结实,要是提前挖,根条嫩得像萝卜,晒干后药效大打折扣;挖晚了呢,冻烂了或者长芽,又浪费了。
挖的时候也有讲究,得用铁耙子小心刨土,别把根铲断了,整根挖出来后,先抖掉泥土,动作要轻,根皮薄着呢,稍不注意就破皮了。
预处理:去须、清洗、切片有诀窍
采回来的鲜牛夕可不能直接扔场上晒,第一步要剪掉芦头(根冠)和须根,这些部位要么没药效,要么容易藏泥巴,老辈人常说"修根如雕花",拿剪刀斜着剪,留主根20厘米左右最合适。
洗根可得用山泉水,河水太浑容易堵毛孔,搓洗的时候轻一点,指甲缝里别藏泥沙,洗完还不能直接晒,得摊开在竹匾上沥水,底下垫稻草吸潮气,这步叫"发汗",能让药性往根心里走。
切不切片得看用途,如果是整个根入药(比如煲汤),留着整条晒;要是做饮片,就得切成"铜钱片"——就是像古代铜钱那么厚的斜片,太薄晒干了易碎,太厚又难晾干,切的时候刀要快,一刀过,别来回磨蹭,不然汁液流出来营养都跑了。
晾晒讲究"三晒三收"
咱们山里人晒药材,最怕的是"闷熟",牛夕摊开晒的时候,得选北风天,早上9点后搬出去,下午4点前收回来,为啥?早晨露水重,中午太阳毒,得避开这两个时段。
晒场也有讲究,不能用水泥地,热得太快会把根条"烫死",药效就跑了,以前用竹匾,现在多用铁丝网,透气性好,摊的时候别堆太厚,手指宽一层刚好,时不时翻面,让两面都吃透阳光。
老话说"晒药如养娃",得勤看着,晴天晒两天半,根条表面发白了,拿手捏着软乎又不粘手,这时候要收进来"回汗",堆在阴凉通风处盖麻布,让内外水分均衡,第二天再拿出去补晒,反复三次,直到根条敲着"咚咚"响,才算大功告成。
阴雨天救命招数
碰上连阴雨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药材烂掉,这时候就得用"烘房",咱们山里人家早年挖地窖改的烘房,底下铺木炭,上面架竹筛,温度控制在40-50度之间,关键要通风,湿气排不出去就会发霉,没有烘房的,用电烤箱也行,但得垫油纸防粘,温度调45度,门开条缝透气,就是费电些。
储存不当=白忙活
好不容易晒好的牛夕,存坏了等于前面全白干,装药材的缸子要提前用白酒擦一遍,铺两层草纸吸潮,再放牛皮纸袋装的牛夕,密封前扔几瓣大蒜进去,虫子最烦那味儿,放在高处通风的阁楼,离地面半尺,别挨着墙,免得返潮。
每隔半个月开缸检查一次,发现发热或者返潮,赶紧拿出来"复晒",要是长了绿毛,赶紧用白酒擦洗,太阳底下曝晒半天,记住千万别用塑料袋死缠烂捂,那玩意儿存药材最要命!
辨别好牛夕的秘诀
真正晒到位的牛夕,外表土黄色带皱纹,断面淡黄色有菊花纹(像菊花瓣一样的纹理),闻着有股淡淡的酸味,要是晒得太猛,断面会发白甚至焦褐;阴干的则外皮黏手,一捏就淌水,懂行的药商捏一截放嘴里嚼,又绵又甜不带渣的,才是上品。
最后唠叨一句:晒牛夕急不得,火候到了自然成,就跟酿酒一样,时辰不到开封,味道就差着呢!现在有些年轻人图快用电烘干机,轰一下就完事,结果药性散了大半,老祖宗传下来的日晒法,看似麻烦,其实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