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人提起“三十六根”,朋友圈里晒养生的、中老年群里讨论的,连药店柜台都摆满了相关产品,但真问起来“三十六根到底有啥用”,很多人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玩意儿到底是智商税还是真神药?
三十六根是啥?别被名字吓到!
第一次听说“三十六根”时,我也以为是什么神秘古方,甚至怀疑是不是要凑齐36种珍稀药材,后来查资料才发现,它其实是多种中药材的复方配比,核心成分多是常见的滋补药材,比如人参、黄芪、枸杞、当归这些“老熟人”,不同品牌配方略有差异,但主打的都是“温补调理”的概念。
举个例子,某款畅销的三十六根胶囊,配料表里写着:人参根、黄精、茯苓、阿胶、桑葚、覆盆子……数下来确实凑齐了36种食材药材,不过别被数字唬住,重点要看具体成分的作用。
六大核心功效,看完别再瞎吃!
我整理了营养师和中医粉们的总结,发现大家公认的功效集中在这几点:
免疫力充电宝——适合体弱多病人群 朋友小王去年总感冒,医生建议他试试中药调理,吃了三个月三十六根后,他跟我说:“以前换季必中招,现在居然扛过去了!”其实很多配方里的黄芪、灵芝、西洋参都是公认的“免疫booster”,能帮身体筑起防线。
抗疲劳神器——打工人续命新宠 隔壁程序员老李桌上常年摆着三十六根口服液,他说加班到凌晨三点全靠它提神,其实里面的枸杞、红枣、桂圆都是传统益气补血的食材,搭配咖啡因替代品(比如人参皂苷),确实能缓解体力透支。
内分泌调节师——更年期阿姨的秘密 我妈更年期失眠多汗,试了各种保健品效果一般,自从每天喝三十六根煮水,她说“潮热次数少了,半夜不起夜”,查资料发现,很多配方里加了黑豆、葛根这类植物雌激素,确实能平衡激素波动。
气血双补——告别黄脸婆 表妹生完孩子脸色蜡黄,月子餐里加了几盒三十六根,出月子时她惊喜地发现“不用美颜也能见人了”,阿胶、当归、红菇这些补血圣品,加上党参、白术补气,确实能让人气色变好。
肠胃守护者——老胃病有救了 同事张哥胃疼多年,西药吃多了伤肝,自从用三十六根泡酒(注意:酒精过敏慎用!),他说“饭后反酸的情况少了”,配方里的砂仁、陈皮、鸡内金都是调理脾胃的老搭档。
抗衰老先锋——冻龄不是梦 闺蜜柜姐偷偷告诉我,她们品牌内部员工都囤三十六根面膜粉,虽然有点夸张,但里面的抗氧化成分(如葡萄籽、蓝莓提取物)确实能对抗自由基,长期用皮肤会细腻些。
这些人吃等于浪费钱!
别以为三十六根是万能灵药!以下情况趁早收手:
- 上火体质:舌苔发黄、便秘口臭的人,吃含人参、肉桂的配方可能火上浇油。
- 孕妇/哺乳期:部分成分可能影响激素水平,保险起见先咨询医生。
- 感冒发烧期:此时人体处于“排毒”状态,滋补品反而可能加重症状。
- 青少年发育期:过度补充可能干扰自身激素分泌,不如好好吃饭!
正确打开方式,90%的人都不知道!
吃错方法等于扔钱,记住这几点:
- 早晚空腹吃:像维生素一样,饭后吃可能影响吸收。
- 温水送服:不要用茶、咖啡、牛奶,免得成分相冲。
- 周期服用:连续吃一个月停一周,给身体“消化”时间。
- 搭配运动:光靠补品不锻炼,效果至少减半!
避坑指南:别当冤大头!
市场上三十六根产品五花八门,记住这些套路:
- 宣称“包治百病”:但凡说能抗癌/降三高/治痛风的,直接拉黑!
- 价格低得离谱:正宗药材成本不低,几十块买一大盒肯定有猫腻。
- 成分表模糊:不写具体含量只标“秘制”的,大概率是贴牌货。
- 过期清仓陷阱:保健品也有保质期,临期产品效果大打折扣。
真实案例测评
为了验证效果,我让身边三位朋友做了三个月实验:
- 案例A(35岁宝妈):睡眠改善明显,但喝口服液长胖3斤(含糖量高)。
- 案例B(50岁大叔):爬山耐力提升,但初期上火嘴角起泡。
- 案例C(25岁社畜):加班精神好了,但钱包瘪了(月薪5K花800买保健品)。
划重点!这样吃最划算
- 日常保健:选基础款胶囊,每天2粒控制在30元内。
- 熬夜急救:口服液见效快,但别连续喝超1周。
- 送长辈:选黑糖姜茶式冲泡粉,接受度高还暖心。
- 自制平替:去药店配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成本低还透明。
说到底,三十六根不是仙丹,别指望吃两天就返老还童,当成健康生活的辅助品,搭配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与其盲目跟风买买买,不如先搞清楚自己到底需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