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起这血胡芦泡酒啊,我可是从小听长辈们念叨到大的,前阵子邻居王婶拎着个土陶罐来我家串门,罐口封着红布条,神秘兮兮地说:"丫头,这可是咱山里的宝贝,泡了整一年的血胡芦酒,专治你天天盯着电脑落下的腰酸背痛!"我嘴上笑着接过,心里却犯嘀咕:这红彤彤像灯笼一样的果子,真有那么神?
血胡芦到底是啥?
其实刚听到这名字时,我还以为是葫芦娃里那个喷火的玩意儿(笑),后来才知道,这血胡芦学名叫"蛇莓",北方山里头常见,到了秋天满枝头都是红艳艳的果子,不过老人们采的都是那种表皮带细毛、捏起来软糯的野生果,说是家养的没那股"窜劲儿"。
上周去药材市场转悠,倒让我撞见个新鲜事儿,七十多岁的刘大夫正给客人配药,案台上摆着串暗红色的干果,凑近一闻还有股子陈年酒香。"姑娘认得这是啥不?"老爷子捻着胡须笑:"去年用野血胡芦泡的药酒,专门给爬楼梯腿疼的老主顾留的。"
泡酒后的三重变化
别看这小果子不起眼,泡上50度以上的高粱酒,三个月后简直像换了魂儿,我跟着王婶尝过一小口,入口先是甜味,接着喉咙发热,最后嘴里泛起微微的麻意,老张头说这叫"三步通"——通血脉、通经络、通气脉。
最神奇的是我妈的经历,她常年抄水电表爬上爬下,膝盖肿得像馒头,喝了半个月血胡芦酒,有天突然拍腿说:"哎呀这酒劲上来,膝盖倒是轻快了!"现在她每天早晚都抿半盅,还说比贴膏药管用。
哪些人最适合喝?
赶集天我蹲在村口观察,发现买血胡芦的大多是三类人:一是工地上扛水泥的大哥,二是坐月子后腰酸的大姐,三是退休后关节响个不停的老头老太太,刘大夫却说:"这酒金贵就在'对症'二字,寒性体质的人喝了反而手脚冰凉。"
前巷开超市的小周就闹过笑话,他看别人泡酒也跟着泡,结果喝出一脸痘,还是他丈母娘有经验,加了枸杞红枣中和,这才压住血胡芦的烈性,所以说啊,这玩意儿讲究个"君臣佐使",不是单纯泡越久越好。
泡酒的门道
真正懂行的人收血胡芦都挑霜降前后,这时候果子半青半红,药力最猛,泡酒要用粗陶瓮,玻璃瓶反而失了风味,我爸有个老战友专门从东北寄来鹿茸片,说要和血胡芦搭配着泡,说是"阴阳调和"。
关键步骤在于"醒酒",头次开封要倒掉三分之一,这叫"拔燥气",剩下每次喝前都得晃晃瓮,让沉淀的果肉均匀分布,我奶奶以前总念叨:"血胡芦酒越喝越上瘾,其实瘾的是那股子泥土味儿。"
这些禁忌要记牢
虽说是偏方,但也不是人人能喝,怀孕的表妹上门讨药方,被刘大夫拿着戒尺敲桌子:"你这胎气不稳,沾酒等于吃砒霜!"还有个快递小哥喝完浑身起疹子,原来是对野莓过敏,最逗的是村西赵大爷,偷偷兑了啤酒喝,结果半夜急诊室挂水——血胡芦遇上寒凉饮料,好比火星子溅水里,能不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