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陪邻居王大爷去抓中药,看他对着药材又是看又是闻,最后居然掰了一小块放嘴里嚼,吓得我赶紧拉住他:"大爷,这中药能随便尝吗?"老爷子嘿嘿一笑:"这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查中药一口中'绝技,好药坏药一尝就知道!"
要说这"查中药一口中"的功夫,可不是简单的尝味道,在中药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年的刘师傅告诉我,这其实是老药工们代代相传的"五查法"——口尝、目观、鼻嗅、手摸、水试,环环相扣才能辨出药材真假优劣。
先说这最惊险的"口尝",可不是让您直接啃药,而是取微量样品用舌尖轻舔,比如正宗甘草含着能回甘半小时,假的顶多甜三分钟;五年以上的黄连断面发黄,苦得让人皱眉,要是发酸就是硫磺熏过的,不过千万记住,有毒药材如生半夏、草乌可不能乱试,当年我就见个愣头青尝了马钱子,直接送急诊了。
目观才是基本功,上周四我去同仁堂,正赶上新店员在学认药,老掌柜拿起片茯苓说:"瞧这'云锦纹',像不像天上的云彩?"转身又拎起袋三七:"表面灰褐带瘤,铜皮铁骨,这才是地道云南货。"我凑近看那虫草,真品虫体八对足清晰,草头泛黄,要是全身金黄就得留神染色了。
鼻嗅最能逮住"化妆"药材,前阵子朋友送来"野生天麻",我凑近一闻,分明带着股酸味——这是用柠檬酸泡过的,真正深山挖的天麻,应该有股淡淡的类似老母鸡炖汤的香气,还有那海马,正品带着淡淡鱼腥,要是呛鼻子的香,准是用药水泡过提重的。
手摸最见真功夫,刘师傅教我摸党参:"指甲掐下去软硬适中,断面黄白带棕,要是硬得像柴火,准是陈年旧货。"那天在市场见个大姐买当归,抓起一把就捏:"好当归油润不沾手,您这手黑渣渣的,怕是抽过头的次品。"最绝的是试阿胶,真品质脆易断,断面光滑如镜,假的掰起来粘手还掉渣。
水试堪称终极考验,上周我见个药贩卖"沉香",我拿刀片刮点粉末丢进水杯,真沉香会蜷缩成团,假货扑棱棱全散开,还有藏红花,真品入水柱头金黄不扩散,掺假的立马染红一片,最逗的是试胖大海,好的膨起来像毛绒球,劣质的泡半天就几粒小泡泡。
现在药店里五花八门的检测设备确实先进,但老药工们的这些土法子依然管用,上个月帮亲戚验药,机器测不出问题,我尝出那黄芪带着薯味道——后来果然查出是掺了土豆粉,所以说机器查成分,老师傅查"精气神",两者结合才保险。
要练就这身本事,非得下苦功,我跟着刘师傅学艺那会儿,每天清晨五点就对着几百味药材练"五查",舌头都尝麻了,现在手机里还存着当年的笔记:川芎断面"蝴蝶片",丹参折后爆白点,血竭粉遇火冒烟不燃......
您要问普通人怎么防骗,记住这三招最实在:买药去老字号,包装看"GMP"认证,散装药抓一把闻闻摸摸,千万别信什么"祖传秘方""野生特效",去年315曝光的"纯野生人参",泡水后全化没了,根本就是土豆雕的!
这"查中药一口中"的绝活,既是手艺更是医德,就像刘师傅总说的:"药材入口事关人命,咱们多长个心眼,病人就少份风险。"如今虽然有了检测仪,但这些传统法子依然在行家手里传承着,毕竟有些微妙的变化,机器还真不如老师傅的舌头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