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啊,你这天天喝中药还练八段锦,不是白折腾吗?"公园长椅上老李的一句话,让正端着保温杯的王师傅愣住了,他刚查出高血压,听说中药调理好,又跟着视频学气功养生,怎么就成了"白折腾"?这背后藏着不少练气功的学问。
气功修炼的"气场"秘密 去年隔壁单元张阿姨的事在小区传开了,她每天凌晨四点雷打不动练站桩,三个月下来脸色红润得像抹了胭脂,可最近总说心慌,去医院一查,原来是偷偷喝着女儿寄来的补气血中药,老中医摇头说:"这就像给充着电的手机接充电器,能不出问题?"
气功讲究的是调动人体先天之气,通过特定动作导引气血运行,就像往水池里蓄水,既要保证进水口畅通,又得控制好出水口,中药虽能治病,但药性就像突然开闸放水,会打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气息节奏,特别是补益类中药,好比给慢跑的心脏突然踩油门,能不出乱子?
中药与气功的"暗战" 我采访过省气功协会的刘教练,他见过太多学员走弯路,有个小伙子练智能气功三年,原本打通了任督二脉,结果感冒喝了三副汤药,丹田发热的感觉全没了。"中药的偏性就像强力清洁剂,会把好不容易擦亮的镜子又蒙上雾气。"刘教练比划着说。
更吓人的是药材里的"隐形杀手",当归补血没错,但它活血的特性可能让刚凝聚的真气四处乱窜;人参大补元气,可练功时气机活跃,加上参力就像火上浇油,就像新手司机刚学会挂挡,突然被人猛踩油门,不翻车才怪。
特殊时期的"生死时速" 邻居赵姐的经历最让人警醒,她更年期练五禽戏半年,月经紊乱大有改善,有次经期腹痛忍不住喝了调经中药,当天练鹤戏时突然天旋地转,中医说这是药力与气机相冲,就像两列并行的火车突然对撞,后来改在功法突破期后再调理,果然没再出事。
其实不是所有中药都绝对不能碰,老中医们常说"急病用药,慢病用功",要是感冒发烧这种急症,该吃药还得吃,这时候暂停练功就行,但日常滋补调理的中药,最好和练功错开至少半小时,就像吃饭不能马上运动一样。
过来人的血泪教训 我表姑父就是典型反面教材,他练真气运行法五年,去年冬天非要喝儿子从西藏买的虫草粉,结果当天就感觉气冲头顶,半夜送急诊发现血压飙到180,现在他见人就劝:"练功就像养花,瞎施肥不如不施。"
现在很多养生馆都明白这个道理,我常去的太极馆门口就贴着告示:"上课前两小时请勿服用任何药物",教练说他们见过太多学员,吃着阿胶糕练八段锦,结果浑身燥热得差点中暑。
不得不用药时的"逃生指南" 当然不是说练功就彻底和中药绝缘,我请教过中医药大学的王教授,他给了个聪明法子:把练功时间分成"红灯期"和"绿灯期",生病急性期该吃药吃药,暂停练功;康复调养期改用食疗,等身体完全平稳了再恢复练功。
实在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人,可以试试"气功呼吸法",比如深呼吸时想象药性随着吐纳排出体外,配合简单的导引动作,这招在老年大学很流行,张奶奶高血压吃药多年,配合这种呼吸法后,现在每天还能坚持打坐半小时。
写到这里,窗外传来规律的啪嗒声——那是隔壁楼顶的李大爷又在练拍掌功,他去年脑梗出院后,听从医嘱停了中药,现在靠着这套自创的拍手养生功,竟把歪嘴的后遗症都练好了,或许正如公园石桌上刻的那行字:"自有正气存,何须百药堆",老祖宗的智慧,都在这呼吸吐纳之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