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身边咳嗽的人越来越多,邻居张婶就是典型例子,喉咙里像塞了团棉花,白天咳、晚上喘,西药吃了一箩筐,效果却时好时坏,其实这种反复折腾人的"老气管炎",咱们祖辈传下来的中药方子反而有奇效,今天就给大家掏个底,讲讲怎么用几味常见的中药材调理这难缠的毛病。
为啥气管炎总爱"秋后算账"?
老话说"肺主秋",每到夏秋换季时,医院呼吸科总能挤满咳得满脸通红的病人,西医说是病毒感染、过敏原作祟,中医却看得更通透——肺气不足的人就像漏风的窗户,外邪一来就扛不住,长期抽烟、熬夜透支阳气的人,肺泡就像被水泡发的海绵,稍微受寒就咳个不停。
我老家有个跑运输的叔伯,四十岁不到就落下咳嗽的毛病,刚开始以为是普通感冒,止咳糖浆灌下去只管三分钟,拖了半年去做CT,肺里已经像蒙了层灰雾,老中医把完脉直摇头:"年轻人火力旺却乱熬,把肺阴都熬干了。"这才让他老老实实喝中药调养。
三代人验证的止咳平喘方
去年陪母亲去抓药时,中药房的老师傅悄悄塞给我个手抄方子,说是他师父留下的"看家方",试过几次发现真管用,现在逢人咳嗽都先推荐这个基础方:
黄芪15克(补气固表)
杏仁10克(降气化痰)
浙贝母6克(清热散结)
桔梗8克(宣肺利咽)
甘草5克(调和诸药)
枇杷叶3片(新鲜采摘更佳)
这六味药看着普通,却是环环相扣的精妙组合,黄芪好比给肺部装防护罩,杏仁带着痰液往下走,浙贝母专门对付黏在喉头的黄痰,桔梗负责冲开堵塞的气道,甘草当和事佬让药性平和,最后用枇杷叶的清甜把肺里的燥热都扫干净。
煎药也有大学问
别小看这一锅黑乎乎的汤药,讲究可多了,头煎要用冷水浸泡药材半小时,就像泡茶得醒茶一样,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20分钟,这时候厨房会飘着淡淡的杏仁香,倒出药汁后再添温水煎二遍,两次混合刚好凑够一天的量。
记得去年流感季,公司前台小姑娘咳得嗓子哑了,我让她每天早晚饭后温服半碗,特别交代要小口抿着喝,像品茶似的让药汤慢慢滋润喉咙,三天后她红着脸回来谢我:"王姐,你这褐色饮料比止咳糖浆管用多了!"
对症加减才有真功夫
老中医最常说"一人一方",基础方子还得根据症状调花样,要是半夜咳得睡不着,加3克炙麻黄就像给肺装了镇定剂;痰多得像青蛙叫,加半夏和陈皮这对黄金搭档;要是咳出血丝,赶紧配上白茅根凉血止血。
前楼赵大爷就是典型案例,二十年烟龄把肺抽成了"老破车",去年冬天咳得整宿坐床头,我给他在基础方上加了冬虫夏草粉和蛤蚧尾,刚开始他还嫌贵,结果喝了半个月就能遛弯买菜了,现在见人就显摆他的养生经:"这中药啊,喝着苦却比蜜甜!"
三分治七分养的秘诀
药罐子再好也怕瞎折腾,气管炎患者最怕三个"贪":贪凉(冷饮空调直吹)、贪咸(齁辣腌制食品)、贪懒(整天窝沙发不动弹),建议早上用盐水漱口清洁咽喉,下午晒背补充阳气,睡前热水泡脚搓涌泉穴。
我表妹夫刚确诊慢性支气管炎那会儿,全家紧张得不行,后来按老方子调理,配合每天快走五千步,三个月下来体检报告连医生都惊讶,现在他逢人就说:"这病不是治好的,是走出来的!"
这些坑千万别踩
市面上打着"祖传秘方"旗号的药膏药丸多如牛毛,但很多含激素成分,前几年爆出某网红止咳膏,吃出满月脸的新闻还少吗?还有人迷信川贝炖梨,结果痰湿体质越吃痰越多,药材要选道地货,药店抓药别偷懒,煎药过程别图省事。
上个月社区义诊时,碰到位阿姨拿着手机处方来抓药,屏幕上赫然写着"每日三次,饭前空腹服用",我赶紧拦住她:"您这胃溃疡病史,空腹喝药不是雪上加霜?"改成交饭后温服,果然再没返酸烧心。
养护才是长久之计
中药见效不像西药那么立竿见影,但胜在治本,一般连续服用两周,咳嗽频率就会明显减少,这时候千万别急着停药,应该再巩固一周,平时多吃白色润肺食物:莲藕排骨汤、银耳雪梨羹、山药小米粥,都是不给肺添乱的好食谱。
隔壁单元刘教授深谙此道,每年立秋就开始用百合枸杞泡水喝,七十岁的人了,爬楼梯都不带喘粗气,他常说:"养肺如养玉,得用一辈子的耐心慢慢盘。"
特别提醒
文中所述药方来自正规医疗机构,具体用量需经医师辨证,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羊肉、韭菜、辣椒等发物,若出现发热、胸痛等症状,请立即就医。
这些年见过太多久咳不愈的朋友,有的被误诊为哮喘,有的滥用抗生素吃到菌群失调,其实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一点都不逊色,关键要找到靠谱的大夫,耐着性子调理,毕竟肺脏娇如羽,好好呵护才能畅快呼吸每一口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