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平原的麦浪间,藏着一片片绿油油的"致富林",清晨五点,孟州市赵和镇的田埂上已经热闹起来,背着竹篓的村民穿梭在金银花丛中,露水打湿的裤脚沾着黄土,指尖却小心翼翼地摘下含苞待放的花蕾,这里正是孟州市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核心种植区,一群普通农民用十年时间,把祖辈种下的"草药"变成了金疙瘩。
从零散种植到抱团发展
"以前咱这就是'靠天吃饭'的营生。"58岁的陈大姐边摘花边念叨,她家三代人都种过金银花,但过去都是各顾各的,"行情好时商贩压价,遇上涝天整片花烂在地里。"2013年,在镇政府牵头下,村里23户种植户凑出5万块钱,在村委会办公室挂了块"孟州市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牌子,谁也没想到,这块简陋的牌子竟成了改变命运的起点。
合作社第一年就碰上硬茬,当时市场流行烘干金银花,但传统土灶烘干总出焦货,理事长王建军带着社员三赴安徽亳州取经,回来后把废弃砖窑改造成蒸汽烘干房。"那味儿熏得人三天吃不下饭,但总算保住了花的品质。"如今说起当年研发烘干工艺的往事,王建军仍忍不住揉鼻子。
科技兴农闯出新天地
走进合作社的组培室,玻璃罐里嫩黄的金银花苗正在生根,技术员小李展示着显微镜下的种苗:"这是和省农科院合作的脱毒苗,抗病力比老品种强三倍。"合作社现在有6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但最金贵的要数这间不足30平的实验室,墙上挂着的"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铜牌,记录着这群农民的蜕变。
前年引进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让老种植户直呼神奇,62岁的张大哥指着地里的黑色滴灌带:"以前浇地要全家上阵,现在手机一点就搞定。"更让他惊喜的是测土配方施肥,"过去凭感觉撒化肥,现在土里缺啥补啥,每亩地多收两百斤花骨朵。"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合作社仓库里,刚封装的金银花茶盒摞得像小山。"这是我们新开发的胎菊茶系列。"副理事长李芳打开一盒样品,晶莹的菊花在透眀包装里煞是好看,从卖原料到精深加工,合作社走了整整七年,现在车间里不仅能生产中药饮片,还开发出金银花露、花草茶等8个系列产品。
去年合作社尝试直播带货,几个年轻人对着手机镜头现摘现泡金银花茶,两小时卖掉3000盒。"网友说看着花从枝头进茶杯,喝着放心。"李芳笑着说,现在合作社产品已进入全国20多个超市,还通过跨境电商卖到了东南亚。
在合作社带动下,周边7个村发展起3000多亩中药材种植,65岁的刘大爷以前只敢种几分地,"现在签了保底收购协议,大胆种了两亩,年收入比儿子打工还多。"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合作社请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夕阳西下,满载鲜花的三轮车陆续归棚,合作社门口的电子屏闪烁着当日收购数据:累计助农增收4300万元,带动农户1200余户,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双采药归来沾满泥土的手,是实验室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更是麦浪深处那片越来越旺的"致富林",当陈大姐数着刚拿到手的八千元货款时,她或许不会想到,当年那个在村委会挂起的简陋牌子,如今已成照亮整个乡村的金色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