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感觉腰酸腿软、精神不济,去看了中医说是肾虚,开了方子却不会熬药?别急,我请教了行医三十年的刘大夫,发现很多人熬中药时踩了坑,明明好药材却因为煎煮方法不对白瞎了!今天咱们就唠唠补肾中药的正确熬法,掌握这几个关键点,药效至少提升一半!
熬药前的准备工作(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
药材处理有讲究 刚抓回来的中药别急着下锅!像熟地黄、山药这些滋补黏稠的药材,要先用冷水浸泡2小时,记住用陶瓷盆或玻璃碗,千万别用铁盆,否则药物成分会和铁发生反应,泡药的水要没过药材2厘米,夏天记得放冰箱冷藏,防止变质。
-
煎药器具选不对,药效全白费 很多年轻人图方便用电磁炉熬药,其实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实在没有的话不锈钢锅勉强能用,但切忌用铝锅、铁锅,去年邻居王叔就用高压锅熬药,结果炸得厨房到处都是药渣,吓得我再不敢马虎。
三步熬出"挂旗"好药汤(老师傅不外传的秘诀) 第一步:武火煮沸转文火 药材泡好后,第一遍煎煮最关键,大火烧开后马上转小火,这就是中医说的"文火慢煎",补肾中药多是滋阴补阳的贵重药材,像阿胶、鹿角胶这类胶质药材,必须用筷子不停搅拌,否则粘锅底就毁了。
第二步:把握煎煮时间有门道 一般补肾方子头煎需要40分钟,二煎25分钟,但如果是含附子的方子,必须先煎附子1小时去毒!上个月张大哥自己熬药没注意,喝完头晕恶心,就是附子煎煮时间不够惹的祸,建议大家在药包上备注特殊药材的煎法。
第三步:浓缩才是精华 熬好的药汤要浓缩到200毫升左右,倒出来再兑温水喝,别学我同事小李,嫌麻烦把两次煎的药水稀溜溜喝了两大碗,结果拉肚子还怪药方有问题,记住浓缩的都是精华,尤其是补肾的熟地、山萸肉这些,熬透了才能发挥药效。
90%人都会犯的熬药误区 误区1:开水直接下药材 不少人为了省事把药材丢进开水里,这就像炖肉没焯水一样,正确做法是冷水下药,随着水温升高,药材有效成分才能慢慢析出,特别是含有挥发性成分的枸杞子、菟丝子,开水下锅会导致药效流失。
误区2:熬药时间越长越好 上周我妈熬药足足炖了3小时,结果药汁又苦又涩,其实补肾中药不是熬得越久越好,过度煎煮会让有效成分挥发或分解,像肉苁蓉这类药材,煎煮超过1小时反而会破坏它的活性物质。
误区3:药渣随意丢弃 老辈人常说"药渣三煎",现在虽然不用这么节省,但药渣可是宝!上次我把熬完的药渣加白酒泡了泡脚,没想到晚上睡得格外香,中医说这叫"外治法",通过足底涌泉穴吸收药性,特别适合肾阳虚的人。
让药效加倍的5个窍门
-
特殊药材另处理 像龟甲、鳖甲这些动物药,要先打碎后煎1小时,含人参、西洋参的方子,最好单独隔水炖,最后再把药汁混入其他药汤,这样才能保住珍贵成分。
-
盖不盖锅盖有讲究 熬含有淫羊藿、巴戟天这类挥发性药材时,沸腾后要敞开锅盖煮5分钟,让药性充分释放,但熬阿胶、龟板胶时必须盖严实,不然容易溅得到处都是。
-
加水量的黄金比例 头煎加水没过药材2横指,二煎加水到药材平面即可,新手建议用带刻度的煎药壶,某宝30块就能买到,我当初就是凭感觉加水,不是熬干了就是药汁太多喝不下。
-
趁热过滤杂质 很多人等药凉了才过滤,结果药渣又吸回不少药汁,正确做法是用纱布趁热过滤,既能保证药量准确,又能避免药渣二次浸泡影响口感。
-
服药时间的讲究 补肾中药最好饭前1小时空腹喝,这时候肠胃吸收能力最强,如果是治疗失眠的方子,就改在晚饭后两小时服用,去年我表哥总是饭后立即喝药,抱怨没效果,其实就是服药时间没把握好。
老中医私藏的养生搭配 光会熬药还不够,配合食疗效果更佳,刘大夫教我了个懒人吃法:早上用熬药剩下的药渣加点粳米煮粥,中午把枸杞子、核桃当零食,晚上用菟丝子泡酒擦肾俞穴,坚持一个月,整个人都感觉充满电量!
最后提醒大家,熬药过程中如果出现糊锅、药汁异常浓稠等情况,千万别硬着头皮喝,去年诊所就接诊过喝糊锅药导致腹泻的患者,得不偿失,补肾是个长期过程,正确熬药+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才能真正见效,要是症状严重,还是要及时找专业医师调方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