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这句歌词大家都听过,但要是说"路边的野菜可以救命",估计很多人要翻白眼,最近我在小区绿化带挖野菜时,被邻居大妈撞见三次,每次都要念叨:"现在年轻人居然认得荠菜?"(我们老家管它叫"地地菜")其实这绿油油的小东西可不简单,从古至今都是药食两用的宝贝,今天必须给大家好好唠唠!
野菜界的"隐形冠军"
上周末带娃去公园,这小子指着石缝里的小白花喊"星星花",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跟着奶奶采荠菜的场景——露水未干的清晨,挎着竹篮蹲在田埂边,指甲缝里全是春泥的味道,那时候只知道这种菜包饺子香,哪知道它还是《本草纲目》里的"护生草"。
现在的营养学家分析,每100克荠菜含维生素C44毫克,比橙子还高;钙含量294毫克,妥妥的补钙王者,更厉害的是它独有的荠菜酸,能搞定连医生都头疼的出血问题,去年我爸胃出血住院,老中医开的食疗方里就有荠菜汤,连喝三天指标真的降了。
厨房里的百变金刚
别以为荠菜只能包饺子,我们老家有句俗话:"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最绝的是荠菜煮鸡蛋,蛋壳敲出蜈蚣状裂纹,和荠菜一起文火慢炖,蛋清变成翡翠色,吃完整个人从里到外都舒坦,我妈说月子里吃这个比人参还补,我坐月子时天天喝,确实奶水特别足。
办公室小姐妹试过凉拌荠菜,焯水后加香干花生米,淋上秘制酱汁,瞬间被抢光,还有个隐藏吃法:荠菜豆腐羹,嫩豆腐切块和荠菜碎一起煮,起锅前淋蛋花,鲜得眉毛都要掉,上次感冒没胃口,喝碗这个马上满血复活。
老祖宗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里说"春三月,此谓发陈",这时候吃荠菜最养肝,我奶奶活到98岁,每年开春必去郊外挖荠菜,她有个偏方:新鲜荠菜捣烂敷手腕,说是能治高血压,虽然我没试过,但看她每天量血压确实稳定在130/80。
去年疫情封控,楼下王大爷教我用荠菜泡酒,玻璃罐里塞满开花的荠菜,倒满52度白酒,三个月后每天喝一小盅,他说这是祖传的关节痛秘方,我试了半个月,下雨天膝盖真的不疼了,不过大家别乱学,咨询过中医说阴虚火旺的不适合。
挖菜也有大学问
前几天在业主群发了一张挖荠菜的照片,立马有人@物业投诉,其实认准"十字花科"特征就不会错:基生叶莲座状,羽状分裂,总状花序,秋播春收"的规律,现在正是最嫩的时候,分享个冷知识:带花的荠菜药效最好,但口感偏涩,包饺子要摘掉花穗。
清洗时千万别搓,流水冲掉泥土就行,我试过用盐水浸泡,结果鲜味全没了,最佳做法是焯水30秒立刻过凉,保持翠绿色,冷藏保存不超过两天,要长期存就学我妈做成荠菜干,夏天炖肉特别解腻。
这些人要注意!
别看荠菜好处多,但也不是人人适合,我表弟荨麻疹发作期吃了清炒荠菜,当晚痒得睡不着,后来中医说它是"发物",过敏体质要谨慎,孕妇倒是可以吃,隔壁张姐整个孕期靠荠菜馄饨补充营养,宝宝生下来睫毛密得像洋娃娃。
最后说个冷门的:荠菜种子能明目,我天天对着电脑,每天泡茶喝,不过这小种子容易呛喉咙,最好装纱布袋里煮,对了,千万别在马路边挖,汽车尾气污染过的可不能吃!
现在正是吃荠菜的好时节,周末带孩子去郊外踏青,顺便体验一把"采蘑菇的小篮子"乐趣,记得认准叶子锯齿状、根茎白嫩的,那种开花变老的只能喂兔子,最后提醒一句:不认识的野菜千万别乱吃,去年新闻说有人把曼陀罗当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