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字带仙的中药,真是神仙般的存在!

一归堂 2025-04-25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最近整理中药柜时发现个有趣现象——好些药材名字都带着"仙"字,什么仙鹤草、仙茅、仙灵脾...搞得我忍不住琢磨:老祖宗给药起名这么任性吗?今儿咱就唠唠这些自带"仙气"的中药,看看它们到底有没有真本事配得上这么拉风的名字。

仙鹤草:摔伤破口的救命草

第一次见仙鹤草是在老家田埂上,老辈人说这草碾碎敷在伤口上能止血,后来学医才知道它学名龙芽草,全草入药,但"仙鹤"这名头确实形象——细长的茎秆顶着锯齿状叶子,活像丹顶鹤的尖嘴。

这草最绝的是双向调节作用,村里小孩磕破膝盖,老人揪几根揉出汁液涂上,血止得快;月子里的产妇恶露排不干净,拿它煮水喝又能活血,去年邻居家狗子误食老鼠药,宠物医院说要洗胃,老爷子硬是灌了半碗仙鹤草汤,愣是把命抢回来了。

不过要提醒大伙,新鲜仙鹤草有微毒,必须煮熟透才能内服,现在药店卖的都是炮制过的干品,倒是可以放心买来备用,家里养宠的记得常备些,比云南白药还管用。

仙茅:藏在房梁上的补肾高手

都说"仙茅"这名字取巧,其实人家正儿八经是百合科植物,以前盖房子讲究"前槐后榆,左桑右竹",屋檐下总爱吊几串晒干的仙茅根,说是能镇宅辟邪,实际上这味药专治肾阳虚,腰膝酸软的人含片在嘴里,跟吃薄荷糖似的慢慢嚼,半天就能感觉腰杆子直起来。

我们村有个跑长途的老赵,四十岁就秃顶耳鸣,有人给他支招每天用仙茅泡酒擦头皮,结果三个月真冒出层绒毛,当然这属于偏方,体质燥热的人可不敢乱试,要我说这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烈火刀法,阳气不足时是补药,火气旺的人吃了怕是要流鼻血。

现在市面上的仙茅多为切片,挑的时候记住三个窍门:片大且薄的为佳,断面淡黄没有黑心,闻着有股类似大蒜的辛香,炖羊肉汤时放两三片,既能去腥还能暖腰膝,特别适合北方冬天吃。

仙灵脾:阳痿克星的前世今生

刚听说"仙灵脾"时以为是什么珍稀动物,后来查资料才晓得就是淫羊藿的别名,这味药在男科诊所特别常见,很多壮阳酒里都偷偷加它,不过要说最神奇的用法,还得数治疗骨质疏松。

隔壁王奶奶八十岁了还能自己下地干活,秘诀就是每年清明前后采鲜淫羊藿泡茶,她说这草开紫花时药劲最足,摘回来阴干后每天当茶叶泡,连喝半个月,腿脚就不抽筋了,现代研究也证实,里面含有的黄酮类物质确实能促进钙吸收。

但要特别注意,这药性烈得像二锅头,阴虚火旺的人喝了嗓子冒烟,我见过最离谱的用法是泡酒,结果客人当成普通药酒猛灌,当晚送急诊洗胃——所以说补药也不是随便吃的,得听大夫的。

仙遗粮:梅毒患者的救命粮

土茯苓在民间又叫"仙遗粮",这名字听着浪漫,背后却是段救苦救难的历史,明清时期江湖郎中用它治梅毒,那时候叫"杨梅疮",病人喝半年的土茯苓汤,能把全身溃烂的病灶拔干净,现在这病少了,但祛湿解毒的本事还在。

上个月我湿疹发作,胳膊上全是红疹子,去医院开了激素药膏又怕有依赖,老妈翻出祖传药方,用土茯苓煮水擦洗,别说还真管用,三天就收干了渗液,不过这药性寒,脾胃虚寒的人喝了容易拉肚子,最好搭配生姜红枣中和。

买的时候要认准表面棕褐色、断面筋脉多的,有些不良商家会用伪品冒充,真正的仙遗粮熬出来的汤黏糊糊的,喝着像米汤掺了藕粉,苦中带涩的味道很特别。

仙人冻:深山老林的天然退烧药

这个"仙人冻"可不是凉粉,而是石斛的别称,在我们浙南山区,岩缝里长的铁皮石斛被称作"救命仙草",小时候高烧不退,爷爷就带我去悬崖上采几株胖嘟嘟的茎条,捣碎了兑蜂蜜喂下,发汗特别快。

现在石斛被炒成天价保健品,其实新鲜的直接嚼就行,黏液质越多品质越好,要是嫌贵,霍山米斛算平替版,滋阴效果不打折扣,不过要避开那种亮晶晶的"美容石斛",可能是硫磺熏过的。

最绝的是用石斛花泡茶,花朵晒干后像小蝴蝶,开水冲泡时在杯子里转圈飞,看着就有治愈感,对经常熬夜的上班族来说,这杯"神仙水"比咖啡护肝多了。

老祖宗的起名哲学

细数这些带"仙"字的中药,发现它们要么长在险峻地方(石斛长悬崖),要么外形奇特(仙鹤草像鸟喙),要么疗效神奇(仙茅逆转脱发),古人起名时大概想着:既然凡人找不到更好的药,干脆封它们为"仙"吧!

不过再神的药也得对症,就像仙茅治肾阳虚,阴虚火旺的人吃了反而坏事,建议大伙儿别盲目追"仙名",看中医辨证才是正理,下次去药房抓药,看到带仙字的不妨多问两句,说不定藏着代代相传的治病智慧呢?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