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赣南的深山里,老张正蹲在自家黄精种植基地里拨弄土疙瘩。"别小看这些泥巴块,可是咱乡亲们的金疙瘩。"他随手捡起一块带须根的黄精,掰开断面露出黄澄澄的肉质,"去年行情好,每斤鲜货能卖15块,我家8亩地挣了20多万。"这样的场景,正在江西多个山区县市上演,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药种植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老表种药记:从野山采挖到规模种植 年过五旬的王大姐是九江庐山市的"老药农",年轻时跟着采药队进山挖草药,"那时候挖七叶一枝花要摸黑进山,天亮前就得赶回来,一季下来也就挣个千把块",如今她家30亩枳壳园郁郁葱葱,"现在政府给补贴种苗,企业包收购,亩产干品400斤,按每斤25元算,一年收入顶过去十年。"
这种转变背后是江西中药种植的三次跨越:从零星采挖到仿野生种植,从粗放管理到标准化生产,从零散销售到订单农业,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30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面积占比超四成,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种植格局。
赣鄱大地的"本草密码" 走进樟树市中药材专业市场,空气中弥漫着当归的甘醇、陈皮的辛香,这个长江以南最大的药材集散地,每天吞吐着价值过亿的药材交易。"江西不是传统中药主产区,但生态优势是张王牌。"省中医药管理局专家指着地图分析,罗霄山脉的深厚红壤适合黄精生长,赣东北丘陵的砂质土是浙贝母的天堂,婺源海拔600米的冷凉气候正合三叶青习性。
更难得的是"赣十味"道地药材体系——赣西黄精、赣东枳壳、赣南艾叶、赣北蔓荆子...每个区域都有主打品种,以泰和县为例,当地改良的"泰优1号"乌骨鸡与千斤拔套种模式,让亩均收益提升40%,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让江西中药种植避开了与传统产区的正面竞争。
产业链上的"化学反应" 在宜春袁州区,江中药业的智能化提取车间里,机械臂正将新鲜铁皮石斛送入-60℃低温萃取设备。"以前卖原料赚辛苦钱,现在做深加工才真赚钱。"区中药材协会会长李建军算了一笔账:1吨枳壳原料收购价2.8万元,制成枳术宽中胶囊后产值可达80万元,目前全省中药饮片加工企业超过200家,涌现出仁和、青峰等龙头企业,带动配套包装、物流等产业解决就业超10万人。
更让人惊喜的是"中药+"的创新玩法,婺源某民宿推出"识药膳宿"套餐,游客白天上山采草药,傍晚用自采艾草泡澡;赣州有种植户把黄精田改造成摄影基地,春季黄花菜盛开时门票收入就有20万;龙虎山道医馆开发的"五行养生茶",用本地绞股蓝、鱼腥草等配制,成了游客必购伴手礼。
藏在深山的"致富经" 驱车行驶在井冈山高速,"中国中药生态种植示范区"的广告牌不时闪过,在遂川县汤湖镇,林农老刘带着记者看他的"宝贝":"这200亩岗梅树下套种着牛大力,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各取所需。"他掏出手机展示物联网系统,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实时监控,"现在种药就像养孩子,科学管理才能出精品。"
政府扶持政策也在升级,鹰潭市推出"中药材价格指数保险",防止药贱伤农;抚州市建立道地药材溯源平台,手机扫码就能查看种植全过程;吉安等地试点"中药银行",农户可以把存不下的鲜货存入冷库,等价高时再卖,这些创新举措,让传统种植焕发新活力。
青山常在的"长久生意" 站在九江庐山市的吴茱萸种植基地俯瞰,梯田式的药园像绿色浮雕镶嵌在山坡上。"以前乱砍滥伐种杂粮,现在改种中药材,水土流失少了,生物多样性反而增加。"县林业局技术人员介绍,他们推广的"林药复合模式",既保护生态又提高效益,全省70%的中药材种植区位于生态保护区,形成了"种药护林、以林养药"的良性循环。
夜幕降临,老张家的院子飘出艾草香气,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如今成了合作社理事长,带着周边20多户村民种艾草做艾灸贴。"明年计划扩大到50亩,还要注册自己的品牌。"他望着院角堆成小山的艾绒,眼里闪着光,在江西的绿水青山间,中药种植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