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新县的山沟沟里可藏着宝贝哩!"在河南信阳的新县,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里的山坡上、田埂边,黄芩、艾草、苍术、金银花挨挨挤挤地生长,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药香,这个藏在大别山腹地的小城,靠着中药材种植,正悄悄改写着山里人的命运。
靠山吃山,千年药乡的底气
新县人种药材的历史能追溯到明朝,老辈人常说,当年李时珍采药走到大别山,就发现这儿的药材"味儿正",为啥?北纬31度的阳光、1200米的海拔、昼夜温差大的山地气候,加上没污染的泉水土,简直就是中药材的天然孵化器。
今年58岁的王德发在金兰山脚下种了三十年柴胡。"以前都是散户种,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他蹲在自家药田边,随手拔起一株柴胡,根须上沾着红褐色的泥土,"现在不一样了,县里派了技术员教我们搭遮阳网、测土壤酸碱度,连施肥比例都精确到克。"他家五亩柴胡去年卖了12万,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从野草到"金苗苗"的蜕变
十年前,新县中药材还停留在"祖传手艺"阶段,转机出现在2016年,县政府牵头成立大别山中药材产业联盟,把全县23个乡镇的种植户拧成一股绳,最热闹的是每周三的"药材夜市",几百个种植户抱着自家种的样品,像赶集似的摆摊交流。
在浒湾乡的千亩艾草基地,无人机正在播撒有机肥,基地负责人张芳指着远处的现代化厂房说:"别小看这艾草,咱们做成的艾绒枕芯通过跨境电商卖到韩国,价格翻了好几倍。"她手机里存着韩国客户的订单截图,上面韩文标注的"新县艾草"格外显眼。
山里人的"种药经"
在新县,种药材有套讲究的"口诀":
- "望天收不如科学管":气象预警系统会提前通知霜冻,手机APP能监测土壤湿度;
-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132个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种苗、议价销售;
- "苦药材变甜生意":药企订单农业让药农吃上定心丸,黄芩保底价从每公斤8元涨到15元。
八里畈镇的"90后"返乡青年陈明最有发言权,他流转了200亩荒坡种苍术,却差点血本无归。"第一年不懂轮作,病虫害差点绝收。"后来在县中药材局指导下,搞起"苍术+黄豆"套种,不仅控制了虫害,黄豆秸秆还成了天然肥料,如今他的淘宝店"大别山药娃"已经积累两万多粉丝。
产业链上的"化学反应"
过去药材商贩进村压价收购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链物流车直接开到田埂边,在新县产业集聚区,广藿香提取的精油正在装箱出口,黄芪切片车间的机器轰鸣不断,最让药农高兴的,是县里建起的中药材检测中心,农残超标的药材根本进不了交易市场。
周河乡书记李卫国算了一笔账: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3000亩扩展到现在的1.2万亩,带动人均年收入增加4700元,更意想不到的是,村里的民宿突然火了——原来外地药商来考察,顺便发现了新县的秋沟美景和农家腊肉。
大山深处的"未来药方"
站在千斤乡的观景台上远望,梯田状的药田像绿色波浪绵延到天际,这里正在试验"林下套种"新模式:板栗树下种黄精,杉木林里养灵芝,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刘建军捧着土壤检测报告说:"我们正打造'一乡一品',比如沙窝镇的桔梗、郭家河的白术,都要申请地理标志。"
夜幕降临时,新县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灯火依然通明,装卸工忙着把打包好的艾条装上物流车,电子大屏滚动着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的实时价格,古老的中药智慧正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大别山的草木清香,终将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后记:如果你路过新县,会发现连高速公路广告牌都在打"中药材"招牌,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如今靠着一株株药材,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谁说靠山吃山只能是伐木采石?新县人用锄头挖出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