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挖野菜的时候,发现溪边石缝里长着一丛丛绿油油的草药,老一辈人说这叫"乌蕨",别看它不起眼,可是中医眼里的宝贝,今天就带大家认识这种山野里的"隐形冠军",看看它到底藏着多少养生智慧。
山沟里的"黑旋风" 乌蕨在南方山沟特别常见,叶子背面布满褐色的孢子囊群,远看像撒了层黑芝麻,它还有个别名叫"大叶细辛",不过可别跟细辛混淆了,这植物喜欢阴湿环境,溪边、林下、岩石缝都是它的"豪宅区",小时候跟着爷爷采药,他总说"乌蕨离水活不成",果然连根挖起来半小时就蔫巴了。
老中医的急救包 村里跌打损伤都用乌蕨,记得有次堂弟爬树摘果摔破膝盖,奶奶随手扯几片乌蕨叶,嚼碎敷伤口,血立马止住了,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它含有的黄酮类物质能收缩血管,比创可贴还管用,更绝的是处理烫伤,晒干的乌蕨泡茶水,晾凉后捈在水泡上,第二天就不疼了。
五脏庙的守护神 这草药最擅长调理肝胆,隔壁王叔长期喝酒导致口苦,老中医开了个方子:乌蕨30克配溪黄草煮水,喝了一段时间,他说早上起来嘴不苦了,小便也清亮多了,现在城里人熬夜伤肝的多,其实拿乌蕨跟猪肝煲汤,既能解毒又能补铁,比吃保健品实在。
妇科调理小能手 村里姑娘们月经量太大,都会采新鲜乌蕨煎红糖水,这招对气虚不摄血特别管用,喝两天就能感觉血块少了,不过要注意,经期过后得停服,不然可能影响正常排毒,现在有些养生茶里加乌蕨,说是能调内分泌,但建议咨询中医师再喝。
厨房里的药食同源 春天嫩芽刚冒尖时,摘回来焯水凉拌,有点类似蕨菜的口感,不过乌蕨性寒,脾胃虚的人要少吃,有个食疗方子特别适合夏天:乌蕨20克+白茅根15克+冰糖,煮出来的茶饮清热解暑,比冰饮料健康多了。
使用禁忌要记牢 别看乌蕨好处多,孕妇可得远离,它活血效果太猛,可能导致胎动不安,另外这草药不能久煎,超过半小时有效成分就挥发了,去年有人拿乌蕨泡酒治风湿,结果喝得胃出血,真是得不偿失。
认准真身防误采 很多蕨类长得像,辨别要点记牢:乌蕨叶子是披针形,背面有"黑斑",折断有黄色汁液,千万别跟有毒的"狗脊蕨"搞混,那种叶子背面是棕毛,根茎像狗脊骨,建议不确定时拍照片问懂行的人。
现在正是乌蕨茂盛的季节,周末去郊外踏青不妨带它回家,不过要手下留情,别把整片都薅光了,这种山野之宝就像大自然给人类的健康锦囊,关键要会用,记住老话:"三月蕨,四月火",趁鲜用效果最好,要是不方便采鲜的,药店买的干品效果也不差,就是煮水时要多加两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