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身边朋友念叨"现在钱难赚,但健康产业是真火",前几天陪老王去考察项目,发现他悄悄签约了医修中医诊所的加盟店,这个原本在体制内当会计的中年大叔,现在居然在朋友圈晒起了艾灸知识和中药柜实拍图,问他咋想的,老王吧嗒着枸杞茶说:"现在亚健康人群这么多,中医调理是刚需,关键是医修这牌子给新手兜底,不试白不试。"
要说这两年最稳当的创业赛道,大健康领域绝对算一个,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中医诊疗量突破12亿人次,光北京上海的白领人群里,肩颈腰椎问题的发生率就高达78%,但街边那些挂着"祖传秘方"的小诊所,要么环境像穿越回古代,要么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这时候医修中医诊所的标准化加盟模式,就像给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咱们掰扯掰扯医修的加盟优势,头一个就是"傻瓜式"开店套餐,从选址到开业最快45天,上周刚开业的朝阳门店,从毛坯房到能接诊,总部派了12人团队驻场指导,装修风格统一采用新中式设计,诊室分区明确,连药柜的尺寸都是毫米级标准,这种"复制粘贴"的模式特别适合新手。
更让人安心的是他们的"人才输送系统",医修和全国28所中医药大学有合作,加盟商根本不用愁大夫来源,上个月通州店的张医生,就是总部根据商圈特点匹配的针灸专科医师,这些年轻大夫虽然职称不是顶尖,但都经过医修特色诊疗技术的特训,对付办公室综合症、产后调理这类常见问题特别在行。
说到进货渠道,这才是外行看不懂的门道,医修的中药材供应链直接对接道地产区,安徽亳州的芍药、河南焦作的怀山药、云南文山的三七,全部走冷链配送,加盟商不用凌晨四点去菜市场似的药材市场抢货,还能保证每味药都有溯源码,上次我去亦庄店体验,抓的党参包装上还带着泥土编号,扫码就能看种植基地实景。
运营支持这块更是把加盟商当"巨婴"宠,开业前三个月,总部会派运营总监驻店,手把手教怎么设计会员卡、怎么在美团抖音做推广,我朋友开的社区店,靠着总部教的"节气养生套餐"玩法,光三伏天就卖出500多份艾灸+药膳组合,更绝的是他们开发的智能问诊系统,患者扫码填症状,后台直接生成调理建议,连实习大夫都能快速上手。
你可能要问:加盟费得掏空钱包吧?其实医修的门槛比开奶茶店高不了多少,以80平米的标准店为例,前期投入主要包括10万保证金(可退)、8万装修费、5万首批药材款,算下来25万左右能启动,关键他们不收加盟费,而是从耗材采购里抽成,这种"你赚我才赚"的模式让加盟商心里踏实,听说去年西单那家店,旺季月份流水能到80万,扣除成本净赚20多万。
当然也有人担心中医馆会不会受政策限制,但医修早就布局好了,所有门店都标配"智能诊疗系统",把望闻问切流程数据化,既符合卫健部门对中医诊所的规范化要求,又能积累大数据,像海淀区的试点门店,已经接入了医保结算系统,这对客流量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越来越多90后夫妻档加盟医修,小两口一个负责前台管理,一个跟着培训学推拿,既解决了家庭创业的分工问题,又赶上了健康管理年轻化的趋势,上周参加医修的招商会,遇到个辞职的金融女高管,她算了笔账:在陆家嘴租半层办公室养10个员工,和在徐汇开家中医馆养3个技师,后者现金流更稳健,关键还能兼顾带孩子。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生意都有门道,想加盟医修最好满足三个条件:选址要在中高端社区半径3公里内,面积别低于60平米,老板最好自己懂点养生知识,见过最拼的加盟商是位退休中医科主任,带着儿子在顺义开了家旗舰店,把祖传的膏方秘方和医修的标准化服务结合,现在每月都有韩国代购找上门。
如果你正琢磨转型或者找副业,不妨去医修的样板店转转,上周末我在颐堤港店看到,光小儿推拿项目就排了17个号,前台小妹偷偷说,她们店正在招城市合伙人,那种只投资不参与经营的模式,特别适合手里有闲钱的中年人,看着玻璃橱窗里码得整整齐齐的当归黄芪,突然觉得这门千年老生意,还真被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