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在短视频里刷到新疆采药人的故事,那些深入天山脚下、塔克拉玛干边缘的身影总让我好奇,直到亲眼见到晾晒场上堆成小山的锁阳、肉苁蓉,才惊觉这片占祖国六分之一土地的疆域,竟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根茎类中药瑰宝。
【荒漠馈赠的"沙漠人参"】 要说新疆最有名的根茎药材,当属被称为"沙漠人参"的管花肉苁蓉,这种寄生在红柳根系下的植物,要在地下蛰伏三到五年才能开花,去年跟着采药队进沙漠,老药农阿迪力指着沙丘下隐约的地表隆起说:"这是梭梭和红柳的记号,就像沙漠里的导航仪。"他们用特制铁铲小心挖出黄褐色的肉质茎,断面渗出的乳白色汁液带着淡淡甜味。
当地维吾尔族同胞早就掌握肉苁蓉的妙用,在喀什老城药店,我见过晒干的肉苁蓉切片泡在蜂蜜罐里,据说每天含服能润喉护嗓,现代研究发现它含有苯乙醇苷等活性成分,现在连保健品公司都开始开发肉苁蓉咖啡了。
【天山脚下的"雪域仙草"】 如果说沙漠贡献了耐旱的根茎,天山融雪滋养的则是另一类珍宝,在伊犁河谷的中药材市场,摊主们会把手掌参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种形似人手的块根,要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线附近才能找到,哈萨克牧民流传着"七叶八叉"的采挖口诀,指的是长到七片叶子、八个分叉时药效最佳。
去年冬天在巴音布鲁克草原,牧民那仁教我辨认新鲜的手掌参,他掏出腰刀削去黑褐色外皮,露出洁白的芯,直接生嚼说能御寒,中医典籍记载这种"雪山人参"有补益气血的功效,现在不少抗疲劳口服液里都添加了提取物。
【戈壁滩上的"阴阳之宝"】 最有趣的当属锁阳,这种圆柱形根茎总是和寄生它的白刺共生,南疆的药农会等到雨季过后,循着戈壁滩上特有的"阴阳印记"——被白刺包裹的土包来寻找,老药工马师傅告诉我:"锁阳见光就萎缩,必须趁着晨露未干时采摘。"他们用毛毡裹着新鲜锁阳,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般仔细。
在吐鲁番的晾房里,我见过整面墙的锁阳切片,药商阿依古丽说这些是要发往江浙的,当地用来炖汤时搭配枸杞、红枣,说是"男人的加油站",不过她悄悄提醒我:"鲜货要冷藏运输,晒干的功效会打折扣。"
【现代化浪潮中的守艺人】 在乌鲁木齐中药批发市场转悠时,发现个有趣现象:传统摊位摆着晒干的肉苁蓉,隔壁直播间却在叫卖"破壁灵芝孢子粉",老药商买买提对此既骄傲又焦虑:"我们祖辈传下的炮制手艺,现在年轻人觉得土。"他展示着祖传的陶瓮,里面用葡萄汁九蒸九晒的锁阳,说是给老顾客定制的。
不过新科技也在改变行业,在昌吉的GMP车间,看见工人正用低温冻干技术处理肉苁蓉,这样有效成分流失少,技术员小张说他们和中科院合作,开发出微囊化的中药粉末,"现在年轻人吃胶囊,总比泡酒方便"。
【藏在深山的未解之谜】 最神秘的当属阿魏,这种带着强烈蒜臭的树脂,其实是伞形科植物阿魏草的根茎分泌物,在托克逊县的魔鬼城附近,向导带着我们寻找野生阿魏,它外形像巨型胡萝卜,表面凝结着暗黄色泪滴状的胶块,当地牧民至今沿用古法,用布包裹新鲜根茎收集树脂,每年只有春季半个月采集期。
虽然现在有人工种植,但老药工们坚持认为野生阿魏的药效更好,在和田的维吾尔医诊所,医生从陶罐里取出黑褐色的阿魏膏,治疗胃溃疡效果惊人,不过这味药极其霸道,必须用糯米纸包裹服用。
【守护与传承的双重奏】 行走在新疆各大药材产区,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伊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无人机正在监测肉苁蓉生长;而在阿尔泰山区,采药人依然用罗盘和星象判断采挖时机,最让我动容的是塔城的老药农,他把重孙抱到甘草田里,教孩子辨认三年生的根茎:"要选筷子粗的,太细的药效不够。"
如今新疆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肉苁蓉交易中心,年交易量突破万吨,但老人们最担心的还是过度采挖,他们常念叨:"梭梭死了,肉苁蓉就成了无根之木。"好在现在政府推行轮采轮育制度,给沙漠植被留足恢复时间。
站在特克斯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门口,看着装满根茎药材的货车驶向远方,突然想起药商木萨说的那句话:"这些长在石头缝里的宝贝,既是祖宗留下的饭碗,也是留给后人的命根子。"或许正是这种敬畏之心,让新疆的根茎类中药材历经千年风沙,依然在现代社会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