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今天咱们聊点实用的话题——凉血止血的中药方子,很多人一听"凉血止血"就头大,其实这些方子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救命法宝,关键时候真能派上用场,作为一个研究中医多年的人,我特别建议大家收藏这篇干货,说不定哪天就能帮到自己或家人。
【一、先搞懂"凉血止血"是啥】
很多朋友分不清"凉血"和"止血"的区别,凉血就像给身体降火,止血则是堵住出血口,当人体有热邪入侵时,血液就会像烧开的水一样乱窜,这时候既要降温(凉血)又要堵漏(止血),就像夏天水管暴晒后爆裂,我们得先把水管放阴凉处降温,再补好裂缝。
常见的需要凉血止血的情况有:
- 鼻血止不住(特别是熬夜后流鼻血)
- 月经崩漏、量多有血块
- 牙龈红肿出血
- 皮肤紫癜、皮下出血
- 痔疮出血发红肿痛
【二、三个经典方子要记牢】
十灰散——烧烫伤也有效的万能止血粉 这方子听起来吓人,其实是把十种药材烧成炭,别小看这黑乎乎的粉末,止血效果杠杠的,主要成分有:
- 大蓟、小蓟(野草里的止血高手)
- 荷叶、侧柏叶(公园里常见的叶子)
- 白茅根(路边白色绒毛草的根)
- 茜草、栀子(药店常见药材)
- 大黄、牡丹皮(清热凉血的猛将)
- 棕榈皮(棕树上的毛茸茸皮)
用法特别简单:把所有药材炒焦存性,碾成细粉装瓶备用,每次用3-6克,温水冲服,家里备上一瓶,遇到外伤出血撒上去,鼻血不止捏着鼻孔往里吸点,连轻度烧烫伤都能用香油调敷。
犀角地黄汤——温热病急救的经典方 这个方子原名"芍药地黄汤",后来加了犀角(现在用水牛角代替),专门对付:
- 高烧不退导致吐血
- 登革热、流脑等急性传染病
- 白血病引起的出血
- 产后瘀血排不出
基础配方: 水牛角30g(先煎半小时)+ 生地15g + 赤芍12g + 丹皮9g
加减变化:
- 吐血加三七粉、白芨
- 便血加槐花、地榆
- 高烧不退加石膏、知母
特别注意:孕妇禁用,脾胃虚寒者慎用,煎药时要盯着水牛角,这玩意容易糊锅。
小蓟饮子——泌尿系统出血的克星 这可是治尿血的专方,特别是前列腺炎、肾结石引发的血尿,配方像个草药聚会:
- 小蓟、蒲黄(利尿止血)
- 藕节、木通(疏通水道)
- 滑石、车前子(冲洗尿道)
- 生地、当归(养阴补血)
- 栀子、淡竹叶(清心火)
- 甘草(调和诸药)
典型症状:小便发红带刺痛,腰酸胀,舌苔黄腻,建议连续喝5-7剂,期间多喝水,少吃辣椒羊肉。
【三、现代人怎么用才安全】
-
辨证关键看舌脉
- 舌头红、舌尖尤其红 → 实热证(适合上面方子)
- 舌苔黄厚腻 → 湿热重(要加祛湿药)
- 舌质淡白 → 可能是虚寒出血(要用温补法)
-
剂量要灵活调整 古方剂量是按汉代的斤两,现在人体质普遍弱,用量要减半,比如十灰散每次吃3克就够了,别拿汤勺干一大碗。
-
中西结合更有效 西药止血快但治标,中药调理防复发,比如血小板减少症,西医用激素时配合犀角地黄汤,能减少副作用。
-
食疗辅助很重要
- 莲藕排骨汤(藕节别扔)
- 荠菜馄饨(春天野菜最止血)
- 黑木耳拌醋(软化血管防破裂)
【四、这些坑千万别踩】
❌ 见血就用云南白药:中药讲究辨证,不是所有出血都能用同一个药。
❌ 长期吃止血药:血止住后要调理病因,否则淤血留在体内更危险。
❌ 迷信名贵药材:前面说的方子都是普通草药,关键是搭配合理。
❌ 忽略西医检查:反复不明原因出血一定要做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
【五、祖辈流传的小秘方】
-
鼻血不止:左鼻出血举右手,右鼻举左手,同时用白茅根30g煎水内服。
-
牙龈出血:槐花泡茶含漱,每天三次,三天见效。
-
月经崩漏:黑豆50g加艾叶10g煮汤,加红糖喝,连喝3天。
-
痔疮出血:无花果叶10片煮水坐浴,每天早晚各一次。
最后提醒各位,中药止血讲究"留得一分瘀血,就有一分危害",止血不忘活血,比如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散瘀,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遇到严重出血千万记得先去医院,这些方子作为辅助调理手段,才能发挥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