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就没断过,隔壁工位的小王连着打了三天喷嚏,昨天直接戴着口罩来上班了,看着他猛灌板蓝根的样子,我突然想起老家舅舅当年给我开的中药方子——那年我发烧到39度,医院说要打点滴,结果喝了三天中药居然活蹦乱跳了,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对付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妙方,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真本事!
为啥会得上呼吸道感染? 说白了就是喉咙、鼻子这些"呼吸门户"被外邪攻破了,中医看来,要么是受凉吹风着了风寒,要么是熬夜上火遭了热毒,还有可能是空调房里待久了闷出湿气,就像我家楼下开出租车的老张,夏天对着空调直吹,结果又是流鼻涕又是嗓子疼,这不就是典型的"寒包火"嘛!
老中医的五个经典方子
风寒侵袭型(怕冷重、清鼻涕) 记得去年冬天我接孩子放学,冻得直打哆嗦,第二天就鼻塞声重,舅舅开的方子特简单:
- 荆芥10克
- 防风10克
- 苏叶6克
- 生姜3片 他说这叫"荆防败毒散"精简版,就像给身体穿了件挡风的铠甲,特别提醒要用砂锅煮,大火烧开转小火咕嘟15分钟,趁热喝下去发汗,效果比捂被子强多了。
风热犯肺型(黄痰、嗓子冒火) 前阵子公司聚餐吃火锅,第二天同事小李就成了"喷火侠",这种得用清热组合拳:
- 金银花15克(药店买那种带点灰白绒毛的)
- 连翘10克
- 薄荷5克(后下)
- 芦根30克(鲜的最好) 煮法有点讲究,薄荷要等关火前5分钟再放,不然香气全跑了,喝完记得含颗冰糖,润喉效果加倍。
暑湿困脾型(头昏沉沉、舌苔腻) 这种最常见于梅雨季节,我们社区陈大夫有个祖传方子:
- 香薷10克(号称"夏月麻黄")
- 厚朴6克
- 扁豆花15克
- 西瓜翠衣30克(就是西瓜皮白瓤部分) 煮好后放温当茶喝,既能祛暑湿又不伤胃,去年我妈试了说比藿香正气水好喝多了。
气虚反复型(老病号、抵抗力差) 我爸年轻时老感冒,后来一位老中医开了这个调理方:
- 黄芪15克(补气王牌)
- 白术10克
- 防风6克
- 红枣5枚(要掰开煮) 关键是要连喝半个月,像煲汤一样文火慢炖,现在他晨练风雨无阻,三年没请过病假。
阴虚燥咳型(干咳、半夜加重) 我闺女上幼儿园总反复咳嗽,王奶奶教了个食疗方:
- 沙参15克
- 麦冬10克
- 玉竹10克
- 雪梨1个(连皮切块) 用保温杯焖泡当水喝,甜甜的味道孩子不抗拒,注意雪梨要是鸭梨更好,苹果梨不行哦!
熬药小窍门 别看中药麻烦,掌握这几个诀窍轻松搞定:
- 煎药前冷水浸泡1小时,就像泡茶醒茶
- 解表药(如荆芥)武火快煎,补药文火慢炖
- 特殊药材另算:先煎的(附子)早下锅,后下的(薄荷)临出锅
- 倒药汁别挤药渣,就像品茶要留底
配合外治更有效 光喝药不够,还得内外夹击:
- 刮痧:从大椎穴刮到肩胛,出痧就好
- 泡脚:艾叶+生姜煮水,泡到微微出汗
- 穴位贴:大蒜瓣捣泥贴涌泉穴,专治夜间咳嗽
特别注意这些坑
- 别把中成药当糖丸,连花清瘟里有麻黄,高血压患者悠着点
- 小孩剂量要减半,孕妇忌用活血化瘀药
- 烧到39度以上别硬扛,该去医院别耽误
- 中药西药错开两小时吃,免得互相打架
最后唠叨一句:这些方子都是老辈人压箱底的宝贝,但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就像同样感冒,有人喝姜汤管用,有人越喝越咳,建议先找靠谱中医把脉,别自己瞎琢磨,毕竟咱们吃药是为了让病好,不是练成尝百草的神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