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怎么读音?从发音到成因,一文搞懂痘痘那些事儿

一归堂 2025-05-17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哎,你脸上这个‘cuó chuāng’到底咋读啊?”朋友小李指着自己额头上的红疙瘩,一脸困惑地问我,我差点笑出声:“这叫痤疮(chuō chuāng),不是‘挫疮’!你这发音一听就是小学语文课代表没教到位啊!”

类似这样的对话,估计很多人都经历过,痤疮这个词,明明和“青春”绑在一起,却总因为读音和写法让人尴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痤疮到底怎么读?它为啥长出来?又该怎么对付它?


“痤疮”的正确读音和写法

先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痤疮(chuō chuāng),第二个字是“疮”,别读成“窗”或者“创”!很多人误以为“痤”是“坐”的发音,其实它读“cuó”,痤疮”这个词,拆开看就是“痤”(cuó)+“疮”(chuāng)。

不过说实话,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词的时候也懵过,毕竟“痤”字平时很少见,不像“痘痘”“粉刺”那么顺口,但记住一点:但凡和皮肤红肿、发炎相关的词,十有八九带“疮”字,痔疮”“口疮”,痤疮”也算家族成员之一。


痤疮到底是个啥?

说白了,痤疮就是大家口中的“青春痘”,但它可不只是青春期的专利,医学上,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简单说就是毛孔堵了+发炎。

为什么会堵?

  1. 皮脂分泌过多:油性皮肤的人更容易中招,油脂多得像“油田”,毛孔直接被糊住。
  2. 角质堆积:皮肤代谢不好,老废角质堆在毛孔口,和油脂混合成“栓”,也就是闭口粉刺。
  3. 细菌感染:毛孔堵塞后,厌氧菌(比如痤疮丙酸杆菌)疯狂繁殖,引发红肿痘痘。
  4. 炎症反应:免疫系统一看“敌情”,立刻调兵遣将,结果就是痘痘越肿越大,甚至变脓疱。

划重点:长痘≠脏!真不是洗脸没洗干净导致的,而是身体内部激素、油脂、菌群共同作妖的结果。


痤疮的“家族谱系”

别看痤疮都是痘,其实它家“亲戚”可多了,从轻到重分几类:

  1. 白头粉刺:毛孔没开口,摸起来硬硬的,像小凸起。
  2. 黑头粉刺:毛孔开了口,油脂氧化变黑,形成“草莓鼻”。
  3. 炎性丘疹:红肿痛的小包,按下去有点疼,这时候已经发炎了。
  4. 脓疱:丘疹升级版,里面灌满脓液,千万别手贱挤!
  5. 结节/囊肿:大而深的硬块,按着巨痛,可能留疤,得赶紧看医生。

为啥你比别人更容易长痘?

有人吃辣不长痘,有人喝口水都长,这差距到底在哪?

  1. 激素水平:雄激素旺盛(比如熬夜、压力大)会刺激皮脂腺疯狂出油。
  2. 遗传因素:爸妈年轻时长痘多,你可能也逃不过,这就是“家族传统”。
  3. 生活习惯:高糖高油饮食、熬夜、卸妆不彻底,都是“催痘神器”。
  4. 护肤不当:用太厚重的护肤品、频繁搓脸,反而堵上添堵。

真实案例:我闺蜜每天敷面膜,结果爆痘,为啥?皮肤过度水合,屏障受损,细菌趁机入侵!所以别以为护肤步骤越多越好,适度才是关键。


战痘指南:从日常到医学

轻度痤疮(偶尔冒痘)

  • 外用药:维A酸乳膏(每晚薄涂,避光)、过氧苯甲酰(杀菌消炎)。
  • 注意事项:别叠加太多产品,皮肤会“造反”;防晒一定要做,不然容易反黑。

中度痤疮(反复长、有脓疱)

  • 组合拳:白天用过氧苯甲酰,晚上用维A酸,配合抗生素药膏(如夫西地酸)。
  • 口服药:女生可考虑避孕药(调节激素),但需医生指导!

重度痤疮(囊肿、结节)

  • 赶紧就医:可能需要口服异维A酸(控油抑痘,但副作用大,需备孕者禁用)或激光治疗。
  • 别信偏方:针清、刷酸得去正规机构,自己乱搞容易烂脸!

日常防痘小习惯

  • 饮食:少吃高糖高奶(奶茶、蛋糕、牛奶),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糙米、绿叶菜)。
  • 作息:尽量23点前睡觉,熬夜会让激素乱套。
  • 护肤:油皮选清爽型水乳,干皮别过度清洁,适度保湿即可。

关于痤疮的谣言粉碎机

  1. 长痘是因为不吃辣?
    错!辣椒不背锅,但高糖高脂食物确实会加重炎症。

  2. 挤痘能好更快?
    错!手贱挤痘可能导致感染扩散,留下痘印甚至痘坑。

  3. 痤疮膏一抹就灵?
    别天真!药物需要坚持用2-3个月才见效,而且因人而异。


最后说点大实话

痤疮这东西,说白了就是身体在提醒你:“兄弟/姐妹,该调整作息了!”

  • 轻度痘:靠护肤+习惯能控制住,别焦虑。
  • 严重痘:别硬扛,去医院比瞎试产品靠谱。
  • 心态放平:痘痘会消的,但手贱抠的疤可能跟着你一辈子。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