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尴尬事?明明好好坐着突然感觉"下面漏风",肛门像没了闸门似的往外翻,别害羞,这其实就是中医说的"脱肛",今天咱们不聊手术不扯西药,就挖一挖老祖宗留下来的中药调理秘方,这些年我走访了不少民间中医,发现对付脱肛真有门道,关键是要找准病根再下手!
脱肛不是小事,这些信号要注意
很多老乡以为脱肛就是屁股掉点肉,忍忍就过去了,大错特错!这毛病拖久了容易引发痔疮、肛裂,严重了走路都难受,我邻居王大爷刚开始只是排便困难,后来发展成站着咳嗽都会脱出,那叫一个遭罪,中医看脱肛分三度:一度是偶尔脱出能自回,二度得用手托,三度直接卡在外边收不回去。
中医治脱肛的底层逻辑
老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脱肛本质是中气下陷,就像气球绑着的石头太重,把肛门往下拽,这时候光补气不够,得像修房子一样加固地基,我师父留下的手札里写着:"治脱肛如筑堤,需固土培元,升提阳气",所以经典方子都围着补中益气、收敛固涩打转。
五个传世方剂大揭秘
-
补中益气汤(李东垣招牌方)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9g+陈皮6g+柴胡6g+升麻6g+甘草3g 这配方堪称"肠道起重机",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我们村建筑队老赵连喝两个月,现在扛水泥袋都不担心"菊花绽放",注意柴胡要选箭杆样的,升麻得用蜜炙过的,否则容易上火。
-
真人养脏汤(宋代宫廷秘方) 罂粟壳10g(别怕,合法用量)+诃子9g+肉豆蔻6g+当归6g+白芍9g+木香3g+甘草3g 这方子专治腹泻引发的脱肛,就像给肠道装了个止滑阀,记得罂粟壳要去筋膜,诃子要煨过,否则会便秘,去年有个出租车司机拉肚子脱肛,喝这个三天就见效。
-
十全大补汤加减版 原方基础上加金樱子15g、五倍子9g 适合产后虚弱的宝妈,气血双补还能收涩,村里张嫂子月子没做好落下这毛病,喝这个汤时要把人参换成党参,免得太燥,炖汤时加点黑枣枸杞,味道更好接受。
-
举元煎合桃花汤 黄芪20g+白术12g+防风6g+炮姜炭3g+粳米一把 这组合专门对付中气虚寒型,喝完像给肠道围了条暖腰带,防风要用开水焯过的,炮姜必须炒到焦黄,我表叔冬天犯病就靠这个撑着,特别怕冷的人最适合。
-
外洗三方(急救必备) 五倍子30g+明矾15g+石榴皮20g煮水熏洗 急性发作时先用这个"紧急刹车",就像给肿胀部位做冰敷,明矾要敲碎成黄豆粒大小,石榴皮得用新鲜晒干的,洗完再涂点凡士林,防止摩擦破皮。
熬药有讲究,喝药要聪明
煎药最好用砂锅,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铁锅,补气类药材要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40分钟,收敛类药物则要武火快煎,我见过有人把升麻当茶泡,结果苦得直咧嘴,其实应该头煎二煎分开喝。
日常养护比吃药更重要
- 每天提肛100次,分早晚做,就像憋尿一样收缩
- 忌吃寒凉食物,西瓜梨子要少吃,多吃山药糯米
- 上厕所别超过5分钟,蹲坑时脚底垫本书
- 女性经期更要注意保暖,腰骶部贴暖宝宝
真实案例分享
上个月隔壁村刘会计来求方,脱肛三年到处治不好,我看他舌淡苔白,脉象细弱,典型的气虚下陷,给他开了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芡实,配合每天艾灸百会穴,半个月后回来复诊,人胖了两圈,笑着说现在蹲坑都有底气了。
警惕这些用药误区
- 别盲目加大黄芪量,3g顶天了
- 收敛药不能久服,最多喝两周要停两天
- 便血严重的要先止血再补气
- 高血压患者用补药要减量
记住啊朋友们,脱肛不是见不得人的丑事,早点调理才能避免手术开刀,这些方子都是几十年验证过的,但具体用量还得找专业大夫把脉,要是嫌煎药麻烦,现在也有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不过效果肯定比不上现熬的,大家平时多做提肛运动,别等毛病上门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