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烂脸的第三年,我终于搞懂了痤疮的真相

一归堂 2025-05-17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老板儿,二两油碟三鲜锅底!"当我第108次坐在成都某家网红火锅店时,额头上的闭口正在疯狂抗议,这座被麻辣香气笼罩的城市,仿佛总在和我脸上的痤疮较劲——今天冒两颗白尖,明天爆一片红肿,生生把25岁的我熬成了"战痘士"。

成都人的"痤疮魔咒"从哪来? 走在春熙路步行街,每隔五米就能看见一家冒椒火辣的串串店,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妹儿,我从初中开始就深谙"火锅=快乐"的真理,但最近照镜子时突然惊觉:那些年喝下的冰镇唯怡豆奶,追着吃的红糖糍粑,还有凌晨两点啃的兔头...是不是都在脸上刻下了印记?

去年冬天去省皮研所复诊时,李医生指着我的脸颊说:"你这就是典型的'盆地痤疮综合征'。"原来成都湿润闷热的盆地气候就像个天然蒸笼,加上无处不在的重油饮食,我们的脸早就成了细菌的狂欢乐园,更扎心的是,这里的上班族日均屏幕使用时长超9小时,蓝光刺激下皮脂腺简直要24小时加班。

我在华西坝子踩过的坑 刚长痘那会儿,我像无头苍蝇般试过各种偏方:拿青城山道观求来的药水洗过脸,往痘痘上涂过青羊宫门口买的"祖传秘方",甚至跟着抖音教程用针清挤到全脸肿胀...直到某天在地铁口被发传单的小姐姐塞了张"专业祛痘"卡片,我才发现自己已经烧掉了三个月工资。

真正让我醒悟的是去年春天,当时下巴爆发了连环囊肿痘,整张脸肿得像充了气的气球,在成都市二医院皮肤科躺了三天后,王主任拿着皮肤镜对我说:"你看这些毛囊开口,堵得比人民南路早高峰还扎实。"那天她给我开了支阿达帕林,顺带科普了成都人最容易中招的三大误区:过度清洁、乱挤痘痘、迷信速效产品。

蓉城战痘人的自救指南 现在我的梳妆台上摆着这些"续命神器":玉泽屏障修护面霜(换季必备)、理肤泉B5面膜(爆痘急救)、还有省中医开的金银花甘草喷雾,但要说最管用的,还是去年在文殊院附近挖到的宝藏——张嬢开的中药敷脸馆。

每周六上午,我都会准时出现在她家老巷子里,看着铜锅里咕嘟冒泡的草药汤,闻着当归苦参的香味,倒有种回到外婆家的安心,张嬢总爱念叨:"你们年轻人啊,一边喝冰可乐一边贴艾绒贴,当自己是铁打的嗦?"她教我用刮痧板沿着胃经轻推,说是能引火下行,别说,坚持半年后,生理期前的爆炸痘真的少多了。

这座城的温柔与暗涌 上个月参加闺蜜婚礼时,发现新娘妆居然盖住了她常年戴的口罩,悄悄问她秘诀,才知道现在成都很多影楼都备着医用冷喷仪,更惊喜的是,我在宽窄巷子发现了家主打"抗糖祛痘"的新中式茶铺,罗汉果配决明子煮出的琥珀色茶汤,喝着竟有焦糖玛奇朵的幸福感。

不过最触动我的,是某天下班坐社区巴士时遇到的场景,两个穿校服的高中生在讨论:"你说我们这届是不是特别遭孽?网课上到半夜,第二天还要吃食堂的回锅肉..."瞬间想起自己当年课桌里藏的吸油纸,还有教室后门永远飘着的辣椒炒肉香,或许每代成都人都要在这座城市的烟火气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战痘方式。

现在的我已经学会和脸上的小疙瘩和平共处,毕竟在这座连空气都带着花椒味的城市,长痘大概和吃火锅上瘾一样,都是甜蜜的烦恼吧,要是哪天突然发现额头光滑得像锦里石板路,我反而要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毕竟在成都,有点"瑕疵"的人生才够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