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蹲在灶台前熬中药的时候,砂锅里翻腾的药汤总让我想起十年前那个雨天,那年刚开春,我捂着肚子蜷缩在办公室角落,疼得直冒冷汗,同事小陈看见我蜡黄的脸色,突然神秘兮兮递过来一张泛黄的纸片:"这是我老家老中医给的方子,我爸喝了三副就见效了。"
现在每次闻到熟悉的中药香,我都忍不住感慨缘分奇妙,这张写着十三味药材的方子,不仅治好了我折腾多年的老胃病,还让我从此迷上了中医药理,今天就把这张珍藏多年的药方分享给大家,不过先说好,具体用量还得找专业医师调整哦。
【这些症状你可能中招了】 很多来找我取经的朋友都说自己"十胃九病",其实胃病早期就有征兆:早上起床嘴里发苦,吃饭稍微快些就胀气,明明饿却吃不下东西,这些都是典型信号,我最严重时连喝口水都觉着硌得慌,胃镜报告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西医开了三个月的药,停药就反复。
【药方全解析】 老中医开的方子看着普通,但配伍大有讲究:
- 黄芪30克(补气升阳)
- 白术15克(健脾祛湿)
- 茯苓15克(利水渗湿)
- 炙甘草6克(调和诸药)
- 海螵蛸12克(制酸止痛)
- 瓦楞子10克(消痰软坚)
- 延胡索9克(活血行气)
- 木香6克(行气止痛)
- 砂仁6克(化湿开胃)
- 蒲公英15克(清热解毒)
- 白芍12克(柔肝止痛)
- 生姜3片(温中止呕)
- 大枣5枚(补中益气)
抓药时我才发现学问这么多,比如海螵蛸一定要选陈年的,新货收敛性太强反而伤胃;砂仁要后下,不然挥发油煎没了就没效果,老大夫特别叮嘱:头煎用冷水浸泡药材40分钟,二煎加水没过药材即可,两次混合分三次温服。
【我的调理血泪史】 刚开始喝药那叫个痛苦,又苦又涩还带点腥,我偷偷加过蜂蜜被发现,老中医急得直跺脚:"你现在是跟胃病打仗,甜味会腻住药性!"后来学聪明了,药煎好放凉到37度左右,一口气憋着喝,喝完马上含话梅,居然也不觉得难熬。
除了按时喝药,饮食禁忌更是半点不敢马虎,头三个月彻底告别冰饮、火锅、甜食,连苹果都要蒸熟了吃,现在想想,当时真是把胃当祖宗供着:小米粥里加山药煮成糊,馒头烤得焦黄酥脆,每顿七分饱雷打不动。
【意想不到的变化】 最惊喜的是睡眠质量跟着变好了,以前半夜总被胃酸呛醒,现在一觉到天亮,第三个月复查胃镜,原本红肿的胃黏膜变得光滑,连顽固的口臭都没了,去年过年试着喝了点红酒,居然也没复发——作死的事再没敢试。
这些年陆陆续续帮亲戚同事抄过几十份药方,发现效果好坏关键在坚持,有个快递小哥断断续续喝了两周就嫌麻烦停了,结果中秋聚餐喝冰啤酒又犯病,倒是我邻居王婶,每天定时定量喝药,配合艾灸,连更年期导致的胃胀气都好了。
最近总有人问能不能把药方做成中成药,其实我真问过老中医,他摸着胡子说:"脾胃病就像小孩脾气,得顺着来,汤药能根据症状微调,丸剂虽方便但效力单一。"不过现在确实有改良版的养胃颗粒,成分大体相似,适合上班族应急用。
写这篇文不是鼓励大家自行抓药,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但我真心建议受胃病折磨的朋友,不妨找个靠谱的中医看看,当年给我开方的老先生已经退休,但他常说:"胃病不是治好的,是养好的。"这话我琢磨了十年,越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