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朋友圈里感冒发烧的人又多了起来,前两天隔壁王婶突然发起高烧,浑身打颤还直说冷,吓得她儿子连夜要送医院,结果老中医一看舌苔,摸了把脉,开了副几块钱的中药,两碗汤药下肚就退烧了,今天咱就来聊聊老祖宗对付伤寒的绝招,这些流传千年的土方子可比抗生素靠谱多了!
伤寒到底是个啥? 很多人以为伤寒就是感冒,其实在中医眼里,这完全是两码事,伤寒指的是寒邪入侵人体引发的急性外感病,典型症状是突然怕冷、盖三床被子都哆嗦、高烧39度以上却不出汗、头痛得像戴紧箍咒、身体酸痛像被揍了一顿,这时候要是乱吃退烧药,寒气憋在体内出不来,反而容易转成肺炎。
中药退烧的玄机 西医遇上高烧就给布洛芬,中医却有独门功夫,去年我们村会计小赵半夜发烧40度,他老婆翻出祖传的麻黄桂枝汤,抓了把陈年艾叶煮水,喝了半碗就开始发汗,关键就在这三味药:麻黄像开锁匠,把毛孔打开让寒气往外跑;桂枝带着热气往骨子里钻;杏仁镇住肺里的燥气,熬药时切记放两根葱白当引子,这就好比给药汤装了个导航系统。
厨房里的急救药箱 别觉得中药都得现采,你家厨房可能就藏着退烧神器,生姜红糖水可不是哄小孩的饮料,真正发冷打颤时,半块老姜切丝煮五分钟,加三大勺红糖,趁热喝下去,五分钟就能感觉后脖颈冒热气,要是找不到麻黄,用香菜根代替也有奇效,一把香菜加两片白菜帮子,煮沸后滴两滴白酒,这法子救过我们工地好几个淋雨发烧的兄弟。
不同体质用药有讲究 同样是伤寒,胖子和瘦子用药大不同,体格壮实的汉子可以用猛药,比如石膏知母汤,但这药对虚底子的人就像冰桶浇头,去年张大爷用错方子,结果烧没退反倒拉肚子,后来改成黄芪建中汤才缓过来,判断方法很简单:发烧时手脚冰凉的用附子干姜,手脚温热的用银翘散,记住这个口诀保准没错。
煎药那些门道 别看都是砂锅熬,细节差之毫厘效果千里,煎治伤寒的药必须用陶瓷锅,铁锅会坏药性,第一遍煮开后要像熬稀饭那样文火慢炖,看到药汤表面浮着油亮亮的药膜才算到位,喝完药千万别急着掀被子,要像孵小鸡似的捂出汗,但后背衣服湿了要及时换,不然寒气又会从毛孔钻进去。
现代人的改良用法 现在药店能买到中成药,但懂行人还是认准经典配方,比如同仁堂的感冒清热颗粒,其实就是升级版的荆防败毒散,上班族可以备点午时茶颗粒,含苍术、柴胡这些成分,泡着喝能预防风寒,最绝的是艾灸贴,发烧时往大椎穴上一贴,十分钟就能感觉热流往下走,这招在办公室应急特别管用。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虽说中药退烧快,但也要看病情,如果烧到40度还不退,或者吃药后开始说胡话,就得赶紧去医院,特别是小孩发烧出现抽搐,或者老人烧得嘴唇发紫,这时候千万不敢硬扛,去年李叔信偏方耽误治疗,结果转成心肌炎,这个教训大家要记牢。
日常预防小妙招 与其生病抓药,不如提前预防,每天用艾叶泡脚特别灵,抓一把艾绒煮水,泡到脚底发红,一周泡两次,整个冬天都不怕寒气侵体,还可以学古人佩戴香囊,丁香、佩兰、薄荷各抓一把,装布袋里随身带着,比口罩还好使,最关键的是保护脖子后面大椎穴,天冷出门记得围围巾。
这些土方法看着简单,其实是几千年医疗智慧的结晶,上次市中医院的教授来村里采风,看到老太太们用缝衣针挑痧都惊呆了,说这才是最原生态的物理降温法,不过提醒大家,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具体用量还是要问过大夫,收藏好这些土方子,关键时刻真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