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备!中药配伍剂量大全,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一归堂 2025-04-24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中药配伍的"黄金比例"到底咋回事?

老话说"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这话一点不假,前两天有个朋友熬四物汤补气血,当归放多了喝得直上火,这就是典型的配伍剂量没拿捏准,其实中药讲究"君臣佐使",主药撑场面,辅药打配合,剂量差一点效果就天差地别。

举个实在例子

  • 甘草配附子:甘草用量一般是附子的1.5倍,既能解附子毒性,又能增强回阳救逆的效果(比如经典方剂"四逆汤")
  • 黄芪配当归:经典的5:1比例(黄芪30g+当归6g),补气生血刚刚好
  • 茯苓配桂枝:治水肿时茯苓要用到30g,桂枝只用9g,利水同时温阳化气

这些比例都是老祖宗拿戥子(中药秤)一点点试出来的,现在咱们用电子秤也得照着这个规矩来。


常见药对的"万能公式"

寒热搭配

  • 黄连+吴茱萸:6g黄连配3g吴茱萸,清胃火又不伤脾胃(左金丸思路)
  • 石膏+知母:石膏30g配知母12g,专治高烧不退
  • 肉桂+黄柏:2:1比例引火归元,适合虚火上浮的口腔溃疡

攻补兼施

  • 大黄+人参:急性肠胃炎时,大黄9g配人参6g,通便不伤正气
  • 桃仁+丹参:活血化瘀的经典组合,1g桃仁配15g丹参
  • 枳实+白术:便秘用枳实量大于白术(比如15g枳实+9g白术),腹泻反过来

升降相因

  • 柴胡+升麻:各9g把阳气往上提,搭配党参黄芪治脏器下垂
  • 半夏+苏子:降胃气组合,半夏12g苏子9g,专治反酸嗳气
  • 牛膝+代赭石:20g牛膝配15g代赭石,引血下行治头痛

经典名方的剂量玄机

小青龙汤(风寒咳嗽)

麻黄9g | 桂枝9g | 细辛3g | 干姜6g | 五味子6g | 白芍9g | 半夏9g | 甘草6g

注意:细辛不过钱(3g)是安全底线,咳嗽痰多时半夏可加到12g

逍遥散(肝郁脾虚)

柴胡9g | 当归9g | 白芍9g | 白术9g | 茯苓12g | 薄荷3g | 生姜3片 | 甘草6g

妙招:胁痛加川芎6g,月经不调加益母草15g

六味地黄丸(肾阴虚)

熟地24g | 山萸肉12g | 山药12g | 泽泻9g | 丹皮9g | 茯苓9g

重点:熟地量最大,体现"三补三泻"的平衡智慧


灵活调整剂量的"三板斧"

  1. 看体质
  • 壮汉VS瘦人:同个方子,黄芪从30g降到15g
  • 小孩剂量:一般按成人1/3减,但像山楂、麦芽这类消食药可适当加量
  1. 看季节
  • 夏天用附子类热药要减量(比如从15g降到9g)
  • 冬天滋补方里阿胶可从10g加到15g
  1. 看病情
  • 急症重剂:比如治疗痛经,延胡索可直接用到20g
  • 慢性病轻调:调理失眠的酸枣仁从30g逐步减到15g

新手最容易踩的"剂量坑"

  1. 盲目翻倍:看到方子有效就自行加量,结果出现头晕恶心(特别是含何首乌、马钱子等有毒药材)
  2. 忽略炮制:生大黄泻下,制大黄缓泻,剂量差三倍
  3. 不分生熟:比如生地凉血用30g,熟地补血用24g,功效完全不同
  4. 忽视禁忌:孕妇用红花超过5g可能引发流产,必须慎之又慎

实用剂量口诀

麻黄不过钱(3g),细辛不超三(克)
乌头配蜂蜜,十克是上限
人参补元气,每天别超三十(克)
矿物贝壳类,先煎剂量翻(比如牡蛎先用50g)


特别提醒

  1. 煎煮影响
  • 附子先煎1小时减毒
  • 薄荷后下5分钟保留挥发油
  • 阿胶烊化兑服才能吸收
  1. 保存要点
  • 贵重药材(如虫草、西洋参)单独包装
  • 含糖多的(如熟地、枸杞)放冰箱上层
  • 易霉变(如杏仁、桃仁)定期晒太阳

最后划重点:中药剂量不是数学题,而是经验医学的结晶,建议初学者先背经典方剂比例,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症状微调,宁少勿多"原则,特别是含有毒性成分的药材,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全文完,约1800字)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