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在后台问"中药卑懈怎么用",作为一个在中医药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炮儿,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神秘药材",其实不瞒大家说,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俩字时,手里端着的保温杯都差点吓掉了——因为这压根就不是正经中药名啊!
咱们先来拆字分析一下。"卑"字本意是卑微低矮,"懈"字有松懈懒散之意,组合起来倒像是形容人状态差的词,翻遍《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这些典籍,根本找不到这个药名,不过仔细想想,这八成又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要么是打字错误,要么是故意搞个噱头博眼球。
要说最常见的情况,估计是把"白芥子"打成了"卑懈",白芥子可是化痰平喘的良药,很多老慢支患者都靠它续命,这味药外表黄棕色,摸起来油润润的,碾碎后那股冲鼻子的辣味,呛得人直流泪,记得去年给邻居王大爷配药,他非说药店给的是假的,结果发现是把"白芥子"看成"卑懈子"闹的笑话。
还有一种可能是"贝母"的误写,川贝母、浙贝母都是止咳化痰的明星药材,特别是小孩半夜咳得撕心裂肺时,两克川贝粉泡水比啥特效药都管用,不过贝母价钱金贵,有些不良商家会用荆三棱冒充,外行人还真看不出差别,这里教大家个土法子:真贝母粉末入口凉丝丝带点甜,假的只有刺嗓子的辣。
说到容易被混淆的药名,不得不提"牛蒡子"和"牛旁子",前者是菊科植物的果实,后者纯属杜撰,前阵子有个短视频博主信誓旦旦说"牛旁子治痛风",结果被我们药房小哥当场拆穿——那不过是把牛蒡子换了个马甲罢了。
其实辨别药材真假没那么玄乎,正宗的内蒙古黄芪断面像棉花糖似的,闻着有股豆香;假的多是染色的,泡水后汤色浑浊,再比如当归,甘肃岷县产的"秦归"切片后棕黄色油脂圈明显,熬汤时满屋子飘香,而劣质品切面发白,煮半天都没味道。
现在网络信息太杂,昨天还有个姑娘拿着手机问我:"网上说'夜交藤'能治失眠,是不是晚上采的藤蔓?"其实这就是何首乌的藤茎,白天采收晒干就行,哪分什么昼夜,最可笑的是有人把"路路通"当公路收费站的梗,殊不知这是枫树果,专治经络不通。
在这里提醒各位看官,买中药千万别当文盲,记住三个诀窍:一看产地标签,二闻天然药香,三尝真实味道,那些包装上印着"神药秘方"却不敢标成分的,十有八九是忽悠,就像前几年炒上天的"玛卡",最后证明不就是高原萝卜嘛!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与其迷信什么"卑懈神药",不如好好调理作息,那些吹上天的网络爆款,多半都是新瓶装旧酒,毕竟老祖宗留下的经典药方,哪个不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