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闺蜜小敏又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戴着口罩的自拍,配文"战痘第N天",这让我想起去年她顶着满脸红肿痘痘冲进皮肤科诊室的样子,当时医生开的药膏还没擦完,她已经在深夜给某网红护肤博主私信求助了,现在打开手机,各种"祛痘大师""中医传承人"的推广铺天盖地,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些痤疮网上专家咨询,真的能信吗?
其实像我和小敏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中国青年报社去年做过调查,超过六成的痤疮患者曾尝试过网络问诊,其中三成表示"病急乱投医"后反而加重了皮肤问题,就拿最常见的微商祛痘套餐来说,99元买三无产品还送"私人订制方案",这种套路不知道坑了多少学生党。
真正靠谱的线上咨询长什么样?上周陪小敏去市三甲医院复诊时,主治医师王医生给我们支了个招,她说现在正规的互联网医院都有皮肤科专区,比如好大夫在线、微医这些平台,医生资质都能查到执业信息,关键是要看咨询过程中有没有"三不原则":不让你上传清晰患处照片的,不问既往治疗史的,不开正规处方的,基本可以拉黑处理。
上个月社区群里有个宝妈分享了血泪教训,她家儿子青春期长痘,在某短视频平台找了个粉丝百万的"祛痘专家",结果按对方推荐的激素药膏抹了半个月,孩子脸上爆出了脓疱,后来去儿童医院才知道,那些所谓的"纯中药配方"里偷偷加了强效激素,所以说看网络咨询一定要留个心眼,但凡说"七天见效""永不复发"的,跑偏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那普通人该怎么正确使用网络咨询呢?我整理了几个实用技巧,首先是拍照学问,要用原相机在自然光下拍素颜照,重点部位特写+全脸对比图,最好标注出痘的时间顺序,有次我在丁香医生APP咨询时,医生看到我上传的额头闭口特写,立刻指出这是卸妆不彻底导致的,这种细节线下门诊反而容易忽略。
再说问诊话术,别学我表妹一上来就问"吃什么药能祛痘",要学会当自己的病历官,把月经周期、饮食习惯、护肤品清单这些细节主动交代清楚,就像上次在春雨医生咨询,当我提到最近健身喝蛋白粉后爆痘,医生马上联想到乳制品过敏的可能,这种关联性线下问诊时自己都没想到。
最实在的还是看收费标准,正规平台的问诊费通常在30-200元之间,如果遇到开口就要几千块"调理费"的,建议直接举报,我同事在平安好医生花80块钱做的咨询,医生不仅分析了她玫瑰痤疮的根源,还把她用的刺激性洗面奶列进黑名单,这种专业度是美容院小妹比不了的。
说到底,网络咨询更像是看病前的"预习作业",拿我自己来说,去年通过京东健康咨询确认了是激素脸之后,再去线下做针清就有了底气,现在的医美机构很多也提供免费初诊服务,上周我去艺星咨询光子嫩肤时,医生当场指出我下巴的痘印其实更适合果酸换肤,这种专业建议比网红种草靠谱多了。
最近小敏终于摘掉了口罩,她按照市皮研所医生的线上指导,把维稳期用的理肤泉B5换成了更适合油皮的黛可然,看着她脸蛋一天天变光滑,我算是明白了:网上专家不是不能用,但得学会当精明的消费者,毕竟皮肤这东西,可是要陪我们一辈子的"贴身衣服"